规矩
规矩就是一套教人承受痛苦,解决问题的方法。规矩有四条:先苦后甜、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先苦后甜
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承担责任
神经官能症:为自己强加责任,“本应该”“本可以”,如果没做到会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够。
“人格失调”:不愿承担责任,强调“我不能”“不可能”,认为问题与自己无关,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祸首。
人格神经官能症:兼具二者特点,在某些问题上表现神经官能症,某些事上表现人格失调。
几乎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神经官能症或人格失调,因为人生中准确判断自己的责任就是个永远的难题。
埃尔德里奇-克里佛: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忠于事实
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得心应手。
可是很多人忘了持续吸收新信息,更换不同角度看事情,可以让人生地图更精细和完整。
智慧意味着将思考与行动紧密结合起来。
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意味着确定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
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自我调整。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
心灵在承受痛苦和问题的过程中,则会不断成长和成熟。
而爱是人们遵守规矩的原动力。
爱的定义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的一种意愿。
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
坠入情网并不是爱,因为没做任何努力,我们的自我界限也没有得到扩展,这只是界限暂时性崩溃而已,和人的性欲相关。
时间关系就不再阅读下去了,这是在书店找到的一本书,突然记起一年前曾在豆瓣榜单上看到过这本书,后来还去找了电子版阅读一点。
不过肯定今天读的篇幅要比上次多,所以说点感想吧。
虽然我有强迫症,看书一定要看完,像完成任务一样,即使不好看,也要耐着性子去发现一本书的优点。
这本书是讲关于心理学的,帮助人们心智成熟。
我看起来觉得这本书浅显易懂,甚至有的道理早已深埋于心,于是没有看下去的冲动,也决定从这次开始为自己的强迫症做出改变,就不继续读了。
之前愿意强迫自己读下去的重要原因是自己没带着想法去读,只是带着指标(看书的数量)去读,于是陷入为了读而读的怪圈,甚至有时候根本没用心读,所以在劝自己坚持读下去的时候又多了一个借口:前面你没用心读,怎么肯定这本书没有价值继续读。
现在看来,自己多花了不少时间去看了一些没有太高价值的书,性价比并不高,虽然有时候真的只有一句话让你觉得有用。
慢慢地也要有自己读书的喜好了,心理书虽然语言平和易懂,好像在和自己对话一般,但是表述思想的效率过低,知识点不够密集,所以让人容易分神,索然无味。而且大多数心理学书都是面向大众,说的心理现象和道理更加浅显,而自认为心智较为成熟的我并不太适合读已经想明白了的道理。
对于纯工具书,比如市场营销这类,读起来知识点密集,却没有足够的案例帮助理解和消化,知识点生硬不太让人能记住,很多时候会看完就忘。
目前比较喜欢的书是故事小说类,但心理暗示自己这类书对个人发展帮助不是很大。所以读的频率较少,而且对这类书的热情比较低。
另外,比较喜欢的是前两天看的《系统之美》这本书,不是纯粹的工具书,而是会引导读者思考,为复杂事物去构建框架和结构。看完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因为这些知识是之前不曾总结、认识的。居然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看完会感到读有所得。
所以会继续开发这类书籍,也会更多地在简书分享。
(到现在还有想看完少有人走过的路这本书的冲动,克制,不适合不必花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