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党的三大作风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机关工作中,这三大作风不仅是思想准则,更是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剂良方。
理论联系实际,需破除“纸面功夫”。 一些机关单位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政策执行生搬硬套,调研报告空话连篇。究其根源,是理论脱离了实际。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解剖麻雀”式蹲点调研,“量体裁衣”式制定政策。在基层治理中,可以多运用“土办法”,在推行政策时,根据当地的人口特点和需求实际,例如老年人多设计“积分换鸡蛋”、外来务工人员多则推出“新市民积分卡”等机制激励,让政策更接地气、有温度。
密切联系群众,要杜绝“打卡式调研”。 有的干部下基层“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笔记本上记满“标准答案”,却听不到群众真心话。密切联系群众的本质,是把自己当成群众的一员。浙江省永嘉县推行“早市接访”收集民意,干部在早市时间支起“民意摊位”,现场倾听群众诉求,现场协调解决问题。烟火气里,藏着最真实的社情民意。机关干部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才能让“群众路线”走出办公室,走进心坎里。
批评与自我批评,须警惕“一团和气”。 健康的批评应是“红脸出汗”的清醒剂,要杜绝说成绩滔滔不绝,谈问题避重就轻的现象。领导干部要破除“老好人”心态,既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问题整改台账,更要建立“回头看”机制,让批评声成为纠偏正向的“清醒剂”,使党内政治生活真正起到“除尘去垢”的政治体检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更需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深挖病灶,当批评声多了,推诿扯皮的“软钉子”就少了,干事创业的“硬功夫”也就多了。
三大作风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品格,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全过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既要传承“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等优良传统,更需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深化作风建设:让务实之风转化为攻坚克难的行动力,使清廉之风筑牢拒腐防变防火墙,用俭朴之风校准艰苦奋斗坐标系。唯有将“三股清风”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方能以优良作风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正能量,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无愧于人民的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