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姑娘
以前称老姑娘,现在大多叫剩女了,还多是绩优股,恃而待嫁,甚或不嫁的都有,现在选择自由了,即便有催着相亲,催婚的,但人的观念发生变化了,也渐渐承认接受不婚主义和J克家庭的,变得理性而宽容,甚或友好起来,只当此事已寻常,让人都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情愿,或种种缘分原因,无奈错过的生活方式,现在的空气中也弥漫着单一,多元,自由的味道。
想想我们那时候,有老人对人不冷不热,性格古怪而耽误儿女婚事的,不言不语,不吞不吐让人不知所以然,琢磨不透。对未来的女婿上门也不招呼,不热络,冷场着,为此黄了一茬又一茬。女儿家如应季的花儿,新鲜的饭儿,应时的庄稼,过气了即蔫了馊了荒了。儿子也是一样样的,拖着拖着就捱大了,适龄的女子越来越少,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最后大女儿主意正点,不做老姑娘,有了心上人执意要跟着走,不计较各类条件,终于结了婚,后来添了娃娃常回娘家看看。最可怜的二姑娘,清清秀秀,手还巧儿,内秀羞涩点,就这样一直待字闺中,最后没出门儿。刚开始还出门找同伴耍耍,聊聊解个闷儿,等过了几年,闺蜜们都各嫁一方,有了娃儿,共同话题少了,又见自己孤萦孑然,顾影独怜,越发不合时宜,就不去凑这份热闹和场子,在幽幽叹叹怨怨中成了孤家寡人,越发单薄和心里有说不出的苦。
后来就越见瘦弱,水灵劲也没了,越发不出门了。有时从她家门前过,见她越发觉得像缩了一缩,老老实实地,在做农活,晒芝麻,织草苫,或是洗衣服,扫院落。而且上门说亲的越见寥寥,她的母亲也只字不提,对说媒的,邻居们也不拜托。那是属于旁人的隐忧,即便不指指戳戳,唾沫星子里是非也多。
人真的以群分。知道村东另一位老姑娘,人家是看淡看开型,谈了一个又一个,又吃又穿又喝,吹了一个又一个,挑挑拣拣滋润着,气色越好,不为年龄而折腰,属于名声在外,俗话称很疯的,不正经的女人,却活出了不被称道的自我。有时候看着不幸而没落的二姑娘,多数人为她惋惜而觉得不值当,再年纪大点,没人敢去提了,不是剜人家的心,揭人家的短么?
就这样春天的活泼泼成了晦涩而结下的苦果。一直见着她的心事愁云,父母年事渐高,她愈发揣着难言的错过,没了生气,没了活力,也没了念想和寄托。压抑的氛围,内心的不畅,年纪不大就玉香消玉殒了,只是在这个村庄成为了让人心疼,痛惜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