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犹怀畏人之心。
故人而皆好名,则开诈善之门;使人而不好名,则绝为善之路。
此讥好名者,当严责夫君子,不当过求于小人也。
【译文】有地位、有见识的君子如果喜好名声,就会兴起欺骗别人的念头;
没地位、没见识的小人如果喜好名声,还会怀有畏惧别人的心思。
因此,如果人人都喜好名声,就会打开假装为善的大门;假使人人都不喜好名声,就会断绝积德行善的道路。由此看来,如果讥讽喜好名声的行为,应当严格要求才德出众的君子,而不应当过于苛求识见浅狭的小人。
【点评】追求虚名令誉,几乎是儒道两家一致谴责的行为,洪应明则认为不可一概而论,应该有所区别对待:对地位高、修养好的君子要求严格,对地位低、教养差的小人要宽容些,这样既可杜绝为了虚名而做出伪善之举,也可鼓励人们为了名声而多做善事。其实,南北朝时的颜之推对此早有精到论述,《颜氏家训·名实》中记载:有人问颜之推:“一个人的灵魂湮灭、形体消失之后,遗留在世间的名声就像蝉蜕下来的壳、蛇蜕掉的皮或鸟兽留下的足迹,如此看来,名声与死者有什么关系,而圣人要把它作为教化的内容呢?”颜之推回答说:“那是为了勉励大家啊,勉励一个人去树立好的名声,就可以指望它的实际行动与名声相符。况且我们勉励人们向伯夷学习,成千上万的人就可树立起清白的风气;勉励人们向季札学习,成千上万的人就可树立起仁爱的风气;勉励人们向柳下惠学习,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坚贞的风气;勉励人们向史鱼学习,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刚直的风气。所以圣人希望世上芸芸众生,不论其天资禀赋有何差异,都纷纷起而仿效伯夷等人,使这种风气连绵不绝,这难道不是一件大事吗?这世上众多的庶民,都是爱慕名声的,应该根据他们的这种感情而引导他们达到美好的境界。”“四海悠悠,皆慕名者”,不承认这个事实,一味强求每个人都完全摒除追求声名的愿望,都像圣人那样,怎么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