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
《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出自《道德经》,作者是老子。
作品名称
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
创作年代
春秋战国时期
作品出处
道德经
作者
老子
作品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作品译文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诗词注释
1、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
2、雌:比喻柔静、软弱、谦下。
3、溪:沟溪。
4、婴儿:象征纯真、稚气。
5、栻:楷模、范式。
6、忒:过失、差错。
7、无极:意为最终的真理。
8、荣:荣誉,宠幸。
9、辱:侮辱、羞辱。
10、谷:深谷、峡谷,喻胸怀广阔。
11、朴:朴素。指纯朴的原始状态。
12、器:器物。指万事万物。
13、官长:百官的首长,领导者、管理者。
14、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为政治;割,割裂。此句意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作品引语
这里完全没有“非此即彼地取舍”或“由此及彼地归结”之意。宁可说,“知一守”是必须相辅相成地共存共生。只是“知”张显而“守”隐忍,然“隐忍”并非卑微避讳,而是对“张显”有度的节制而不致僭越无度招来物极必反。这不是故意玩弄的策略权谋,而是“知一守”中和复归的本位所致。须知,“复归”的“终”即是“始”的“无极”。但不在“循环”的时间意义上,而在消除不了差异的“悖论一偶在”的空间意义上,毕竟“雄”不是“雌”,“荣”不是“辱”,“白”不是“黑”,两者应是显隐相依的二重化。故而反过来说也一样,之所以“知一守”,乃本源使然:“婴儿”本来就是“雄雌”不离而滋润(溪)之道,“朴”本来就是“荣辱”补足而敦厚(足)之道,“无极”本来就是阳阴不缺(忒)以生生不息之道。如此等等。
“知白守黑”犹如“负阴抱阳”式,不能偏执取舍的。“复归”也不能做“单相线性”的理解。即“知一守”是二重的“复归”。
看起来最好理解的是“取舍式”,其之所以好理解,是人们只看表面的“要什么不要什么”,而看不到它真实“显一隐”运动。也就是说,把“显”当作“取”,把“隐”当作“舍”的“取舍式”对待了。——它既是“自我意识”的不当,也“自我表达”(自我陈述)的不当,以为“绝圣弃智”、“生而不有”,二者取其一,要什么不要什么,尽在“一目了然”中。
然而,此章未必就像历代注家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