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一点左右,我们从扬州来到了镇江,冲着白娘子水满金山的故事,专程去游著名的金山寺,蛇年游金山寺,挺有意义。
金山寺坐落在金山之上、金山公园内,是金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属国家5A级景区。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时期,唐宣宗敕令寺院更名为“金山寺”,寺庙整体处于坡地上,分层筑台,山与寺浑然一体,呈现出“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之风貌。寺门面西。
金山寺是禅宗南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的临济宗的著名禅修道场,是人类建筑文化宝库的遗产。

■天王殿:
入金山寺山门那一座四柱三门的高大牌楼后,即可见天王殿。天王殿牌坊前有巨型石狮一对,殿外墙上镶刻着“东晋古刹”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与其他寺庙天王殿一样,供奉弥勒佛,殿两旁塑有四大金刚。

门口两狮子,俏皮可爱。


■大雄宝殿
是金山寺的主体建筑,进入大雄宝殿,金碧辉煌,高大明亮。“大雄宝殿”四字为赵朴初题写。金山寺几经修葺,明代所建的大雄宝殿毁于1948年大火,现大雄宝殿为1985年重建,1990年落成。由于大殿在原址向后移八米,殿前更为开阔。





殿内主尊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分立两侧,两旁六十八罗汉;背面为海岛观音像;在大殿上方四周圈棚,还列有56尊罗汉。
释迦牟尼佛

背面的海岛观音像




大殿外墙上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字;


殿的南北两面墙上,镶六扇檀香木雕圆窗,每一扇画面都是与佛教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有三扇讲的是与金山寺有关的三则故事。
北面外墙上的檀香木雕圆窗,东西各两个。


南面外墙上的檀香木雕圆窗,各一个。


大雄宝殿北面房脊正中有一个镜子,听导游说,那镜子能看到整个金山寺,我拉近拍了,看着镜子里是像有座山。

■观音阁
建于明代万历四年,毁于清咸丰三年,后于同治十年重建。观音阁结构严谨,布局适当,阁中十余间殿宇错落有致,共同组成了一个院落。阁东邻楞伽台、妙高台,西连慈寿塔、法海洞,左右相通,上下相接,形成金山寺中寺。
但现在关门,只能拍张外景照,以示到此一游。

■慈寿塔
慈寿塔又名金山塔,位于金山之巅,初建于1400余年前的齐梁时期,唐宋时为双塔,后毁于火。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寿塔。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现在这塔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金山寺住持僧奔走南北,历经五年,多方募化而建,名字仍为慈寿塔。塔高30米,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








■江天一览亭
江天一览亭是一个石柱凉亭,立在金山最高处,慈寿塔旁,创建年代不详;明景泰七年,寺主在原亭遗址上重建一亭;清朝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来到金山寺游览,留下手书“江天一览”四个大字。这个亭子在清康熙二十四年重修,清同治十年复建;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康熙帝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放于亭内。


■古法海洞
没开,据说经常不开,估计大部分人是因法海、白娘子才来的金山寺吧,度儿确实太窄。
相传古法海洞是金山寺第二代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那时的金山寺殿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出没,法海便住进洞中,参禅打坐,原栖息在这个岩洞的白蟒就此避走。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上则书写有“古法海洞”四个字。


■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在大雄宝殿的后面东侧。

■芙蓉楼
芙蓉楼坐落在金山的天下第一泉附近,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有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弃疾》广为传颂,1992年于遗址重修这座历史名楼。总体建筑由芙蓉楼、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组成。



三塔映月

■天下第一泉:
一进金山寺,先看见第一泉的指示牌,所以先去第一泉。第一泉与金山寺的主景区离得较远,在景区的西南角,老公说现在的金山风景区在以前基础上扩大五倍都不止。
在金山寺看见“天下第一泉”,有点懵,天下第一泉不是山东的趵突泉吗?后来看了王仁堪的展才知道,趵突泉是乾隆皇帝封的,这儿是茶圣陆羽认定的。这几个字题字是清朝光绪年间的镇江知府王仁堪在光绪19年(1893年)所题写。
1980年前第一泉被宾馆占用已无泉源,后园林处收回,并修缮复活泉眼。





寺院随拍:








明天去吴锡,还能看到第二泉,阿炳的二泉映月就在那儿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