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生吃过的最香的三顿饭

这是徐老师在校训课上留给大家的作业。说是让自己好好想想,与自己的神沟通。当时看完,我的脑海里就浮现了最香的一顿饭。

爷爷的金针木耳鸡蛋汤

在一栋百年老宅里(爷爷的爷爷盖的),一排五间北屋,中间是三间抱厦,西耳房放杂物,东耳房做厨房。很多年使用看上去烟熏火燎黑黢黢的,里面高处还贴着一张灶王爷灶王奶奶,逢吃饭前总要先上供的。


东耳房和东屋之间有片大空地,堆放着好几根粗壮的榆树准备盖房子用(以前这些榆树长在院子里,我还捋榆钱吃过呢),时间一长,上面就长出了一簇一簇的木耳。


一天,爷爷随手采下来嫩嫩的木耳,配上金针,打了个鸡蛋,做了锅鸡蛋汤给我们几个小孙子孙女喝。那真叫一个鲜美啊!清澈的汤里漂着黑黑的厚厚的木耳片,黄色的金针段,还有飘逸的黄白相间的蛋花,上面还滴了几滴又透亮又香气扑鼻的芝麻油。

看起来像幅美丽的画,闻起来直流口水,喝下去几口就没了,忍不住咂摸嘴,“爷爷,还有吗?”被告知没有了的时候,我们几个耷拉着脑袋,活像把骨头啃完还不甘心的小狗狗。


第二顿和第三顿饭总是没着落,虽然六七岁时奶奶炖过一锅肉,我一口气吃了两碗,好吃,;虽然给舅舅家帮忙干活,他们请我们吃了顿牛肉的一兜肉馅的饺子,也很好吃。但是炖肉最后吃顶吐了,三年都不碰肉,那顿饺子也只记住了爸爸的嘲笑,“外甥是狗,吃了喝了提留着走”。


我一直在想啊,找啊,还差两顿饭呢,后来一幅幅画面在脑海里浮现。

爷爷的饺子

作为冀南平原的一个农村,我们那里无论什么节日,吃饺子就对了。所以家里包饺子的场合一年也有很多次。爷爷包出的饺子村里没一个不夸的。大小适中,一口一个;造型前凸后翘像个小元宝,馅料十足;挤饺子,又快又好看,边捏的小细花纹,像个艺术品,而且还耐煮不破。


爷爷的小米粥

还有爷爷熬的粥。我们那里是小米主产区,当地人一天早晚两顿小米粥。

我们村里的粥好喝是我们村里的水好,500米深层地下水,农夫山泉的品质,自带甘甜,别的村没有。

而我们家的粥好喝的秘诀在于爷爷自己盘的那个小地牛。

简单实用,省柴火省事。把大锅坐上去,添好水,用麦秸或者玉米皮笼着火,添上干棉花杆或者干树枝,把水烧开了,放米,搁上篦子,馏上馍馍,盖好锅盖。

把正在烧的树枝秸秆什么的往灶眼里塞进去,灶口封块防火砖,就可以不管了,该干嘛干嘛。

然后就等着开饭,熬的黏黏糊糊的漂着米油的小米粥,我一口气能喝三碗,经常被妈妈劝,“你少喝两口吧,再喝下去,咱家狗就没饭吃了”。

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去姑姑家串门,那天她家有酒席,什么菜都咸,我一边吃饭一边喝水,口疮还是一顿饭的功夫就起来了,回到家喝了两天粥,口疮不药自愈。


爷爷的手擀面

那时村里已经有压面机了,很多人为了省事就花几毛钱压面。但是爷爷坚持手擀面,七十多岁的老人,吃完早饭就开始和面。

和面的盆是个黑瓷盔,很重。面粉微黄,有麦香味,面条要好吃就要和的硬点,和硬面就很费力气。

爷爷很小心翼翼的逐次加水,一点点儿把面粉和成面絮,再和成面团,用力时手上的青筋都鼓起来了。和好后还要盖上湿布醒一会儿。和好面歇一会儿就接着择菜洗菜。

再歇一会儿就擀面,一张大案板,桌子盛不下,就在床上铺一张粗白布,可能是奶奶织的吧,反正有年头了,打我记事起就是这块布。

铺好案板,拿起又粗又长的擀面杖,开始擀面了,我在旁边看着从一块巴掌大的面团,一点点儿变薄变大,直到面饼直径有整个擀面杖那么大,也很薄了。

开始一层层的来回折叠,叠好了切面。爷爷的刀工是极好的,快,不伤手,切出来还均匀,就像尺子画出来一样。

下到锅里吃起来也好吃,劲道有嚼头,根根分明不缠绕。

爷爷的烙饼

爷爷的烙饼也是一绝。

首先是和面,跟面条相反,烙饼的面是越软越好。

爷爷和(huo)烙饼面的秘诀:

一是不用水,而是用早晨的剩饭,熬的香香黏黏的小米粥;

二是不下手,用筷子绞面。

其次是擀饼皮。爷爷擀饼时饼自己会转,擀出来自然是圆的。秘诀是左右手的协调用力。右手向前推一把,左手往后拽一把。饼出来自然是滴溜溜圆的。

最关键的是火候。爷爷烙饼的火候也看得很好,火小,饼很长时间才熟容易硬;火大或者火急,饼半生不熟还糊了,发苦难吃。


所以,我平生吃的最香的不是三顿饭,而是爷爷做的每一餐。

他用的食材很平常,就是地里收的庄稼,蔬菜,加上一点儿醋酱油盐糖调调味,就已经很好吃了。

不平常的是他对待食材和饭菜的态度,无论食材丰富与否,也无论天气如何,他都是很认真的做每一顿饭。

熬的粥稀稠适度,,既不会稠的像干饭,也不会稀的照人影,水和米浑然一体,没有米是米,水是水的时候;

煮的面条软硬刚刚好,熟了但不糟;

包的饺子也是,熟了但不会破;

烙的饼也是,外皮金黄酥脆,内里劲道有嚼头;


爷爷从来不跟我讲什么人生的大道理,但是吃他做的每一顿饭,我都能感觉到他的心意,他对人生的态度。那就是:用心做好手边的每一件事,不苟且,不凑合,认认真真的生活。

而我觉得,这是留给我们后辈们最好的遗产了。


作者介绍:

林间晨风,一名快乐学中医的二胎宝妈,

2011年,受梁冬与徐文兵老师讲《黄帝内经》的点化,三个月脱单,六个月结婚;

2016年,听罗大伦老师讲《道德经》,走出了产后抑郁;

2018年,参加厚朴健康营学习。之后站桩一个月减重15斤。

2018年全年,参加《黄帝内经》五篇大论考试,因考试名列前茅,被评为优秀学员。

2018年底,参加《我与黄帝内经》征文,荣获三等奖;

2019年3月,开通公众号林间晨风,喜欢用小故事讲大道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54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596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021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682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79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985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07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45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99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12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4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41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72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2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69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45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58评论 2 35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