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要迎来我们宣纸系列的最后一篇了——宣纸的历史发展。宣纸起源于唐,发展于宋,兴盛于明清,传承至今日,已然在中华史书上留下了极其重要的文化印记,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情怀。那么,在宣纸漫长的生命中,历史留下了哪些痕迹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宣纸一次,最先来源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中:“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一段。但此时所说的“宣纸”只是“宣城之纸”即唐代安徽宣城所产之纸,而后世宣纸的产地安徽泾县,就在此范围内;根据《旧唐书》中的记载,宣城所产之纸,在当时已被作为贡品,可见其代表了当时造纸的巅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唐代所记载的“宣纸”,与后世之宣纸为一脉相承之关系,是如今的宣纸的前身。
至宋元时期,真正的宣纸出现了。宋代晚期,曹姓一族“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这也就是在之后漫长岁月中,以制作宣纸而闻名的曹氏。清乾隆年间重新修订的《小岭曹氏族谱》中记载:“泾,山邑也,故家大族,往往聚居山谷间,至数千户焉。曹为吾邑望族,其源自太平再迁至小岭,生齿繁夥,分徙一十三宅,然田地稀少,无可耕种,以蔡伦术为生业,故诵读之外,经商者多,人物富庶,宛若通都大邑。”
由此可见,宋末,曹氏迁至泾县小岭,由于当地不适于发展农耕,故而以造纸和经商为业。曹氏宣纸也由此开始了它的传奇。
明代开始,宣纸正式走向了它的辉煌。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明代以前的宣纸,只有皮料,而不含稻草。我们如今所能见到的宣纸,其材料为沙田稻草与青檀树皮混合,依照比例不同可以分为棉料、净皮和特净。明中期以前的宣纸,一般不含稻草成分,其纸张硬度虽强,但润墨性不如掺入沙田稻草的宣纸,在进行书法创作和写意绘画时,效果局限性较大。明朝宣德年间,宣纸开始由宫廷进行监制,制造技艺飞速发展,宣纸制作技术自此走向完备。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支持宣纸制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第一家宣纸制造厂也在安徽泾县成立,我们许多书画爱好者们所熟知的宣纸品牌“红星”即来源于这家制造厂,宣纸产业也自此复兴,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作者月隐。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苏家酒窖】,每天为您送上最“潮流”的传统文化,也期待您的评论留言,每一条小编都会认真阅读、回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