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想变蝴蝶的毛毛虫
9路车开门的瞬间,小鱼使劲挤到最前面,直奔后排座位,脑袋斜靠车窗,迅速闭上眼睛。从这一刻到下车,她的眼睛会像两块厚重的磁铁,紧紧贴合在一起。
尽管这一站有很多空座,但她只想要那个最安全的、不可能半路让座的位子。排队是什么?她管不了,她实在太困了。
小鱼上班的地方在城市的另一端,每天来回要换乘6趟车,需要4个小时。即便每天6点就起床,早饭也不吃,还是只能踩点上班。
小鱼也不是没想过在公司附近租一套房子,可在那个地方,每次交完房租,吃饭都有问题,更不用说存点小钱。她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巨型的蜗牛,每天拖着厚重的壳,慢腾腾地在城市的两端爬过来、爬过去……
她很想改变这个状态。
她给自己制定了很多计划,上下班时间很长,可以用来听课,学着写点小文章,每天画一个小时画,打造自己的IP,当个小网红,再考过注会,进一个高大上的企业,摆脱现在这个鸡肋的工作。
然而,当她拖着工作了一天的身子,被数不清的人挤到快要关不上门的车上时,闻着一车子陌生人的味道,脑袋里只剩一片茫然,所有的学习计划都烟消云散了。
再丰满的改变计划,最后都夭折在疲惫到麻木的现实里。
每天4小时的往返路程让她十分痛苦,然而更让她痛苦的,是每一天都在幻想利用这4小时提升自己,却始终还是一只变不成蝴蝶的毛毛虫。
02
生活在远方
除了苟且还是苟且
来公司刚刚一个月的小伙子,离职了。
他是一个显性的文艺青年,不爱说话,有些腼腆。在公司做爆品策划的时候,文案写得十分感性。他有自己的公众号,都是记录着一些温暖的小事情。
我们都没有想到,这样一个看起来软软的人,辞职的时候如此果断,毫不拖泥带水。离职之后,他告诉我们,这里的工作内容和他想象的差别太大,而且每天来回4个小时的车程,几乎每天迟到,精神上的疲惫也让他常常在工作上出错,回家之后只想大字躺在床上,没有精力做任何其他的事情。
和他一起离职的,是一个在这里工作了五年的小姐姐。
和他一样,小姐姐每天在路上的时间也要三个多小时。
小姐姐在辞职这件事情上犹豫了很久,人到三十难免有中年危机,她想有更大的发展平台,也想要更轻松的工作环境,但又不敢贸然辞职,尽管在这里工作只属于工资勉强够用的水平,但老公创业刚刚起步,家里还有孩子嗷嗷待哺,下一个东家不一定比这里好……
她总说,如果换工作这是从一个坑跳到另外一个坑,那么在原来的坑里待着,还能避免掉进新坑的风险。
直到因为每天交通时间巨长,导致饮食不规律得了胃病,在加班越来越多的日子里,她的身体支撑不住了,最终还是选择离职。
从家里到新公司只要半小时,每天除了能多睡一小时,还能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尽管工资不如以前,但幸福感却大幅提升。
如果目前的生活只能苟且,那不如就近苟且。
03
最重要的不是“要什么”
而是“不要什么”
公司离家近就一定选对了吗?
经历无数次上下班南北迁徙之后,小昭对工作要求越来越简单,唯一的愿望就是离家近。终于,他在一个从抬脚出门到到达只要10分钟的地方入职了。
从此,他工作的效率越来越低,总想着反正离家近,不着急。于是,他的加班时间从几分钟慢慢增加到两三个小时,而早上迟到的频率,并不比以前少……
在公司做新媒体创意营销的小剑,每天都在看网络热点,分析爆款基因,路上的2个半小时,他也会不时打开各种学习软件,闭上眼听,皱着眉毛思考,不时睁开眼,像似找到了灵感。
他也喜欢刷抖音,但不敢多刷,他害怕跟不上自己的梦想。从农村来到新一线城市打拼的他,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他太想找到自己的土地。大学毕业的他已经干了3年,还没离开过这座不断南拓的城市,希望自己策划的爆款能贴上每天经过的地铁车厢。
蒋勋在《生活十讲》里说: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
他认为,生活应该与工作分开,所以他每天的交通时间很长,除了坐车还要坐船。对于很多人来说,路途的时间只能用来浪费,但对于他来说,或许只是换一个思考的地点。
04
结尾
离公司远的人,往往是要省下租房的费用,而选择就近居住的人,往往是为了有更好的工作状态,更加充实的个人时间。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种距离,你思维上的运动方式,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
远近并不重要,让自己活得立体,才能灿烂,不然成了直线,还剩下多少想象力空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