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请回答2018,那我给出最多的答案仍然是电影。今年除了重温经典老片,也看了不少佳作新片,从2018年上映或出资源的新片中选出了十部个人最喜欢的,风格差别很大各有千秋,但在我看来每一部都有其卓尔不凡的价值。2018是幸福的,因为电影,因为希望,因为爱。愿大家在2019年收获更多幸福,继续一起爱电影。
10.《摄影机不要停》
一部献给所有影迷和创作者的礼物。戏中戏中戏(三、四层嵌套)的结构虽不是第一次见,本片却是在所有以影视为题材的电影中,对制作流程分解展示最详细的一部。开场长镜头是对传统僵尸片的解构,后面的创作过程又是对解构本身的二次拆解。长镜头里看似是破绽的地方实则是后面喜剧效果的伏笔和铺垫。打破第四面墙、全情投入的即兴表演模糊了电影和现实的边界。结尾强调了电影创作的集体性,并向幕后工作者致敬。
并列10.《羞辱》
以小见大的文本,通过法庭争辩追溯族群冲突的根源,层层剥茧展现痛苦的同时也为走向和解铺设伏笔,重要的信息交代和情节转折既合理又恰到好处,剧作堪称完美。剪辑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说观感酣畅淋漓也不为过,成功的类型化尝试。看到最后不由感动,很久没有这么一个会心的结尾了。
9.《阿拉姜色》
看之前担心会拍成个人版的《冈仁波齐》,但可喜的是电影并没有对某种信仰仪式猎奇化的展示,也没有对藏地风光壁纸式的过度表现,而是聚焦家庭关系,关注人本身。片中有诸多动人的细节设计,多次出现的照片是揭示主题的注解,毛驴的互文更是妙笔。即便以公路类型片来看,表现父子的成长也做的非常扎实,前史交代、情感递进都通过扎实的剧本和成熟的导演功力清晰呈现。
8.《冷战》
近几年最好的黑白片之一,延续了导演前作《修女艾达》的风格。相比《艾达》有些喧宾夺主的构图,这部更加精湛圆润,光线、构图、运动只有叹为观止的份,每一个镜头都被精雕细琢,也不乏高超的景深调度,单镜头内仍可以创造出丰富的表意和变化,例如庆功酒会用一面镜子增加信息量,再到中段的巴黎街道送别,本以为是镜头落辐却又摇了回来,结尾女主角无视丈夫儿子直扑爱人,一个镜头告诉观众她是如何救他。
稍有遗憾的是全片高开低走,看前三分之一会误以为要探讨高压制度下被牺牲的情感,而之后还是落脚到爱情,使得格局尚小,成为一部黑白版的《爱乐之城》,制度只是背景而非阻碍和对立面。不过仅仅是爱情,也已经足够美好了。
7.《狗十三》
虽然是2013年就已诞生的“新片”,但能在大银幕看到是荣幸的。前两年的最佳青春片是《猴子》和《野马》,今年又终于有了这部《狗十三》,巧的是三部都是讲少女的青春。对少女心思的细腻表现不输《猴子》,家庭牢笼的主题又与《野马》相通,更重要的是《狗十三》诞生的年份更早,原来我们早就有能和世界各地最好青春片抗衡的作品。
没有常见的撒狗血或喂鸡汤,本片的表达是丰富的,不光是很多评论提到的所谓“成长的伤痛”,它还指向了更深层的原因,即家庭往往以爱之名扼杀个性,吃狗肉那场戏是标志主角终于被驯化的逆向弧光完成,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恐怖片。弟弟的角色则表达了爱被夺取和侵占之感。全片都在强调主角与成人世界的隔阂,那句被重复两次的台词“以后会越来越多的”向我们提示了成长的艰难。
6.《燃烧》
一部让人着迷的电影,除了主角其他人都是谜一样的存在。刘亚仁的表演很好地诠释出一个不谙世事青年的木讷自卑。两辆车的设置堪称绝妙,形成尖锐的阶层对比,李沧东的镜头一直像手术刀一样锋利。潜台词丰富,或者说整个文本都非常丰富,所以答案不止一个。钟秀最后大概明白,所谓塑料大棚其实是个比喻。
5.《三块广告牌》
奥斯卡选择了《水形物语》而不是《三块广告牌》只能说明学院评委的保守和没有眼光,丝毫不会影响这部电影的杰出意义。剧本接近完美,看似俗套的故事下一直在反套路,冲突设置方式在传统类型电影里难得一见,在悲剧氛围下做出了喜剧效果。将美国社会的诸多议题融入这个高度复杂的文本,性别、种族、残疾,宗教丑闻、司法精神,并还隐晦地谈到了美军在中东的暴行。科恩嫂的表演比在《冰雪暴》中更加出色。
4.《鬼魅浮生》
真正高级的电影,披个白床单都能让人痛彻心扉。镜头酝酿情绪,几乎不需要任何语言,便能将万般思绪传递给观众,我们跟随镜头一同呼吸。如此深邃凝重,如此挥之不去,类似的感觉我只在伯格曼的电影中找到过。爱情不过是轮回的首尾两端,影片真正的骨肉是形而上的,无论生前死后,我们都是时间的囚徒。
3.《大佛普拉斯》
除了强烈的讽刺现实,更难能可贵的是对电影语言的尝试,创作者直接与观众互动,这并不叫打破第四面墙,而是属于开拓银幕前的第六空间。大佛讲的是人生,是命运,是阶层。通过小人物的荒凉境遇反映出大世界的冷漠无情。我们当然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已经足够复杂了。
2.《幸福的拉扎罗》
看这部电影时全程都充满兴奋和惊喜感,随处可见神来之笔。如果只看前半段似乎是在讲阶级批判,贵族对底层的剥削和奴役,农民的麻木愚昧。但影片的野心不止于此,导演在后面给了我们更多的惊喜。刚开始觉得中间俯瞰镜头有些突兀,因为这是有明显宗教意味的上帝视角,但看到后面才发现宗教是重要主题,并由此处展开魔幻情节。
拉扎罗是一个人间天使,他身上的神性使其与周围人区分开来,以一个天使的视角观察人间百态。所以当他来到教堂时,音乐随他而去,而那些所谓的教徒因冷漠拒绝了圣人,却妄图关门留住音乐。前半段的台词也有暗示:“毫无疑问,一位谦卑的农民,能比一个出色的科学家更好地侍奉上帝。”从乡村到城市的转换,是一种文明演变的隐喻,又带有对现代人的嘲讽,无论何时何地,人类冷漠自私的本性不曾改变,这一点在结尾达到高潮。
1.《风的另一边》
如果说普通电影是膨化食品,那这部则是压缩饼干。虽然是在导演逝世三十多年后由后人完成,但这仍是一部纯正的无法复制的威尔斯电影,风格上很像他晚年另一部电影《赝品》,几处表现主义的细节亦有《审判》的影子,本片也预言了威尔斯本人的命运,历史有时很奇妙,或许对他来说戏里戏外已经融为一体了。看到二十多分钟时观感渐入佳境,因为观众已经熟悉了电影的节奏,只是密集的信息量和快速剪辑仍然让人跟不上思路。
威尔斯大概是电影史上唯一能用镜头写论文的导演,用不拘一格的影像讲一个戏中戏的故事,每一帧都充满了天才的想象力,用电影探讨电影。本片在尽力尝试影像的各种表现形式,传统电影里难得一见的花招在这里信手拈来,这一点比《赝品》走的还远。虽然有较高的观影门槛,这部电影还是给观众留了钥匙,没有沦为纯粹的图像实验。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时间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