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 读书笔记7

跃迁 读书笔记

1014/7  395--467

我的话:

1.知识量和知识点之间的架构非常重要。如果知识点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架构,知识就形成一种“知识晶体”。

知识量不是重点,让脑子里的知识形成多少知识晶体才是知识提取能力的关键。如果你看了想不起来,张嘴就忘,明明记得但讲不出来,那就证明你脑子里没有知识晶体,只有知识豆腐脑。

知识晶体有一种让你关上书本,依然可以讲出来的能力。

2.联机学习,“用答案换答案”。相比于过去“学习——思考”的单机学习,这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网络之中的学习方式:

1. 先打磨第一个知识模块;

2. 抛出去,换回别人的知识模块;

3. 重复前两步,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模块;

4. 整合出自己的体系,实现知识跃迁。

过去自己学自己悟,才真本事。信息爆炸时代,“调用”和“整合”他人的答案,显然更加重要。

三种学习思路:

• 自学:自己找答案;

• 联机学习:和同行交流,用答案换答案;

. 跨界联机学习:跨行学习交流,用答案换答案。

3.思想夜宴,群里4个不同领域的人观点技术交流突破。

摘录:

知识晶体概念解释:

石墨和钻石都由相

同的碳原子组成,只不过钻石的碳原

子之间形成了非常稳定的六面体晶体

结构,这也是钻石是已知自然界最坚

硬的物质的原因。钻石的硬度,来源

于它的结构。

另一个例子是沙子和混凝土,散沙根本抓不住,一使劲儿就散了。但

是混入了水泥和石块,这些东西之间

形成结晶,散乱的沙子就能够建起高

楼。

知识也是一样,知识量和知识点

之间的架构非常重要。如果知识点之

间能够形成稳定的架构,知识就形成

一种“知识晶体”

[3]。知识从散装变成

了晶体,就变得不容易磨损,强度很

大,也容易整体提取。

我遇到过一位1990年出生的小朋

友,他就精于此道。虽然大学毕业才

三年,他却已经是日薪10万元的企业

咨询老手,可以搞定大部分打拼多年

的企业家,靠的就是满肚子的知识晶

体。

比如,大家都在谈女生生完孩子

出来工作,很难做到工作、事业两不

误,然后就是一顿抱怨,偶尔有人抖

机灵讲俩金句。他基本会听一会儿,其实脑子里在搜索“晶体”,最后他会

说:“你们说的这个问题,根据心理

学家萨柏的观点,其实是个人生角色

平衡的问题。”

你看,知识量不是重点,让脑子

里的知识形成多少知识晶体才是知识

提取能力的关键。如果你看了想不起

来,张嘴就忘,明明记得但讲不出

来,那就证明你脑子里没有知识晶

体,只有知识豆腐脑。

4种常见的知识结构:关联,树状,序列,数据。你

可以简称为“关书(树)叙(序)述

(数)”——知识晶体有一种让你关

上书本,依然可以叙述的能力。

大量看知识晶体

不仅要看,还要每次思考这个模型希望表达的关系。这一点我们《超

级个体》专栏的订阅用户特幸运。我

是个知识晶体控——每章节最后的导

图、每个插图,都是一个知识晶体。

《超级个体》专栏的内容更是每天都

有一张知识晶体图。

尝试模仿知识晶体

看了一个模型,不妨凭记忆自己

先画一遍,更好的方法是给别人讲一

遍。

然后看看和原来的结构有什么区

别,找到差距再调整。因为你的知识结构不同,呈现出来的方法、模式都

会有所不同,时间一长,你脑子里的

模块足够多,知识自动就按照模型存

放了。

《透过结构看世界》一书也有类似的知识结

构分类,分为16个类别

自己创造知识晶体,知道了知识晶体萃取的重要性,

你是否可以尝试构建自己的知识晶

体?

找到知识源头、极其功利地读

书、萃取知识晶体,这就是提高认知

效率的核心方式。

2. 联机学习者:成为知

识的路由器

这位学五渣无意中使用

了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联机学习,

成为知识的路由器。在来回翻译信

件,不断地把双方的语言翻译成自己

的话传播出去的过程中,他不知不觉

地在这个细分领域有了深远的洞见。

这些洞见配合专业知识,让他短期内

实现了巨大飞跃。

只有在

竞争不充分的领域,才有流派。”李

小龙就是一个无门无派的人:《精武

门》里酷炫的双节棍,是他从美籍菲

律宾武术家伊诺山度那里学的;《龙

争虎斗》里标志性的高踢腿,是他从

跆拳道高手李峻九那里学到的,他也

分享给对方隐秘出拳的秘诀;他的体

格趋近完美,那是用西方健身系统训

练的功劳;他的步法灵动,很大程度

上借鉴了拳王阿里的蝴蝶步。

学五渣在中美导师的思想交锋中

获得自我跃迁,李小龙用5年的时间

自学成为一代高手。这两个不相干的

案例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不是自己找

答案,而是联机学习,“用答案换答

案”。相比于过去“学习——思考”的

单机学习,这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网络

之中的学习方式:

1. 先打磨第一个知识模块;

2. 抛出去,换回别人的知识模

块;

3. 重复前两步,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模块;

4. 整合出自己的体系,实现知识跃迁。

过去自己学自己悟,才是真本

事。信息爆炸时代,“调用”和“整

合”他人的答案,显然更加重要。

在认知德扑实验中,每张牌都是

一个知识模块,每个人拥有一定

的“私人知识牌”,包括自己的一些专

业和个体经验;也拥有桌面上的“公

共知识牌”,包括共同的书、论文和

信息;最终目标就是比赛谁能用私人

牌和公共牌凑成一套解决方案。

认知德扑实验和真实德扑有一个

最大的区别,认知德扑允许你用好牌

换别人的好牌,因为一份知识分享后

就等于两份,前提是你分享的内容要

足够好。这样一来,至少有三种策略

能胜出。

策略一:自摸。

策略二:和桌子上其他有好牌的

人互换。

策略三:同时参与几桌牌,都抓

到手里,分享换牌,再打出去。

很清晰的结果,策略一最慢,策

略二能赢,策略三能出天牌。

这就是三种学习思路。

• 自学:自己找答案;

• 联机学习:和同行交流,用

答案换答案;

跨界联机学习:跨行学习交

流,用答案换答案。

联机社交学习才是最快的学习方

式。人类历史上三次最著名的知识大

爆炸,都是跨界联机学习的直接成

果。

任何一个领域一旦有能大幅提高效率的新技

术,这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变

化。在一个认知和技能都能外包的群

体里,什么是最重要的技能?

突破点只剩下两个:提问能力和整合能力。

,我就尝试用群

体学习的方式来写作。这里分享几个

要诀:多元、高频、提问、结构、

汇聚。

多元:我找到《超级个体》的

KM[2]里最优秀的几位,组成一个跃

迁群思考网络。我们按照多元化理念

设计这个群,他们中丛挺是大学教

师,姚琦是飞利浦研发经理,熊斌是

医学博士、出版界的老编辑,王方是

华东师大教育学硕士,侯定坤是内容创作高手,策划人燕恬是十点读书会

创始人、出版领域高手,于淼是橙子

学院创业元老、极有悟性的运营人

——这些人都属于高智商人群,抱着

对于智力挑战的热爱拿到高学位,毕

业后肉身却陷在重复无聊的工作里

——这个群的目标就是激发他们巨大

的乐趣。

汇聚:大家各自找资料,放到有

道云笔记中。等着晚上8点半在群里

沟通,在各自简单的汇报以后,大家

打开脑洞,尽兴收场。平时有什么想法也丢在里面。这本书的很多灵感、

逻辑、案例、数据都来自这个神奇的

跃迁群。

也许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浪费时

间?会不会整晚都没有什么重要收

获?

有一天群里有人发言,担心自己

发言质量不够好,跟不上大伙儿。我

回复他,“群里没有什么高下,我们

就是因为不同的背景才被召集在一

起,所以表达自己认为最好的观点就

行”。

不过并不是每个晚上都聊得这么

尽兴,也并不是每个观点都有价值。

是的,这个群整体带给我们的回报,

远远大于单机学习。

因为一个知识跃迁群的点子质

量,也符合幂律分布——大多数的

建议是平庸的,赶不上群里最有见识

的几个人。但是这种简单的规律会带

来跃迁,一定会产生闪亮的、远远超

越单个人的顶级点子。你看到的“认

知德扑”实验,就是上面那位发言的

伙伴的点子。

当一个绝佳点子和视角出现,整个群就随之跃迁一次,然后在这个基

础上,我们再整体跃迁。

思想夜宴

1. 准备:

找到4个不同领域、对思考有兴

趣的朋友,然后请他们每个人再邀请

一个朋友来,要求只有一个:愿意主

动贡献想法,尽量多元化,彼此不要

太熟!

群体跃迁,只会在去中心化的系

统里出现。我们有一次聚会的时候来

了一位金融界的顶级大咖,一开始介

绍完,大家都发出“哇”的惊叹,纷纷

鼓掌。我心里想,坏了。果然,整个

晚上只要是他说的观点,大家都没有

或不好意思反驳。整场下来,粉丝们很兴奋,他自己倒是没劲了。他并不

缺粉丝和发言机会,他的思维也没有

什么突破。

我告诉他问题就出在中心化上,

下次介绍自己,尽量要低调,就说自

己是一个做研究的。这样,愉快的打

脸就来了,他很热爱思想夜宴。

2. 提前拉群,在群里丢出几个话

题,大家选择最想聊的那一个。话题

越具体越好,比如,不要问“如何从

小到大做好一个知识品牌?”而应该

问“我现在就想在中国推广正念冥想

这个理念,如何快速施展影响力?”越清晰的话题,越容易提前准

备。

3.激发:

(1)8点吃完晚饭以后开始。不

要约饭局——集体吃饭和集体思考不

兼容;

(2)主持人控制时间和节奏,

可以打断。记录员简要记录所有内

容;

(3)第一轮每个人用5分钟简单

说说自己的想法,控制在1个小时左

右;

(4)休息,足够长的聊天时间

方便私下交流意见;

(5)第二轮,自由发言开喷。

70分钟左右;

(6)收获最大的人买单。

4.成果:

(1)不要着急当晚出结果,当

晚出的结果往往都不靠谱;

(2)第二天把记录发给所有

人,约定有新的成果,一定再丢进群

里继续讨论;

(3)不要期待每个人都靠谱,

每次大概有一半的人靠谱就好。

每次换一半人,大概3~4次以

后,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你

们的思考质量相当、领域互异,但是

彼此都信任对方的智商,互为对方的

大脑。这个小群体开始熟悉对方的主

题,随时在线沟通,也自动在为对方

寻找资源——这种大脑联机的小团体

有一两个,在专业领域会有巨大的成

就。

如果你读完很想试试看却又有点儿忐忑,可

以去我的公众号“古典古少侠”(ID:

gudian515)输入“思想夜宴”找到更详细的攻略,希望能帮到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