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远在深圳的一位朋友给我吐槽,他从小到大,就是吃家乡饭长大的,尤其是炒谷面米琪,那更是她的拿手绝活。可是在深圳,她无论怎么努力,始终做不出家乡那米琪的味道。
她说,原料还是那些个原料,人还是那个人,为啥一到深圳就做不出那味儿来呢?
听了她的话,我半开玩笑说,你做米琪的方法确实没错,但是你已经被城市化了。咱们家乡的米琪,一股子山泉水,一口大铁锅锅,柴火炉子咕嘟一下午。而你在深圳,煤气灶、过滤水、西洋豆、精装粉…哪一样都不是老家的原材料,唯一没变化的就是你这个做饭的人,结果土不土,洋不洋,当然做不出家乡那味道了…

最后,还是我给她支招,让她的老母亲从家乡,远赴万里之远,背着家乡的炒米、泉水、面粉、铁锅,去她那里做了一顿地道的炒谷面米琪。“那顿饭,一个米粒都没有剩下”她说“我要好好努力,认真活下去,不说别的,就为了再吃上一口家乡的炒谷面米琪!”
其实,她的“遭遇”是大多数离开家乡,外出打拼的游子的通病。因为好家乡的那一口,而生活所迫又吃不到,因为吃不到,所以总是惦记着,哪怕吃的是同名的饭菜,或者是同一个人做的,还是因为和自己心里的味道相差太远。其实,她们做的啥也不缺,说不定就是少了一口家乡的柴火气,少了一种在老家做饭的心情和精气神。

这种感受,就好像用一根狗尾草逗小猫,明明就在那儿,急得团团转,可是偏偏抓不到。
久而久之,自然就成了一块心病。
这种心病,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