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活跃于3世纪中叶的20年,处魏晋之交、晋朝初年,正是改朝换代之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经常结伴畅饮于古山阳郡(今河南辉县一带),具体地点可能在嵇康住所附近的竹林中。这七个人中,阮籍、山涛、阮咸、王戎家世显赫,出身名门,嵇康没有明确交代是出身望族,但是其兄嵇喜是大官,嵇康本身还娶了曹魏的公主,算是皇亲。刘伶、向秀出身问题并不明确,史书没有交代是否为“寒族”。
近日整理竹林七贤的史料,计划西晋史的写作从竹林七贤开始。整理七贤的史料时发现这样有趣的几个现象。
第一、竹林七贤这个团体也是不断发展形成的。他们虽然被当作一个整体提起,但是刚开始可能并非七人。一般认为,嵇康、阮籍、山涛三人为这个群体的核心成员,竹林之游,很可能从这三人的交往开始。证据如下:
向秀是山涛同乡,为山涛所知。所以,一个可能的逻辑是,山涛、阮籍、嵇康三人先成为至交。而山涛把自己发现的小弟向秀介绍给阮籍、嵇康二人。
阮籍后来也开始把自己的侄子阮咸带出来一起玩儿。
王戎比阮籍小24岁,但是史载,这两个不同辈分的人也是忘年之交。所以,王戎也是经阮籍介绍加入的。
刘伶加入竹林之游这个行列的方式颇为奇妙,史载刘伶这个人是澹默寡言,不喜呼朋引伴的,但是他偶遇嵇康阮籍后,“欣然神解,携手入林”。有趣。原来不是不爱了,只是没遇到对的人。
所以,竹林之游这个小团体,乃是渐渐发展的。发展到七人后,公元249年,发生了著名的高平陵事件(司马懿诛杀曹爽)。这个政治地震后,阮籍、山涛审时度势,先后出山做官,阮籍妥协、山涛合作。竹林之游的精神领袖走了两个,竹林七贤的蜜月期结束。
第二、竹林七贤的交游,还可能真如史籍上所说,喝酒、吃肉、竹林之下畅游,谈论一些道家的论题而已。似乎七贤的任何一次聚会都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这也难怪陈寅恪先生说,竹林之游是后人的编造罢了。我不同意陈先生的观点。竹林之游并不像史籍中偶然出现的志神志怪的记载,这件事很合乎常理,操作起来难度不大。当地的地方志、史书中到处都是竹林之游的影子,这件事本身并不值得怀疑。
我们都知道兰亭集序。这实际上是因为一次名士聚会带来的文章。但可惜的是,竹林之游,没留下类似的文章。乃至,如果不假分析,我们甚至不能得知这些人具体在什么年代聚会交游。另外,七贤之交游似乎与一般名士的流觞曲水的风雅截然不同,史载嵇康阮籍等人的聚会中,出现最多的词可能就是“酣饮”。别想太多,真的只是喝酒,至于谈什么,我猜不会抱怨政府和社会,嵇康阮籍等人崇好庄老,山涛则可能儒学、庄老的理论都精通并且接受,所以这些人在一切应该是议论庄老的文章,议论一些养生之术(史载向秀和嵇康就这一命题有过文章来往。)。
第三、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颇耐人寻味。此封绝交信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在专题中会做论述。但是,单从绝交信推断嵇康与山涛绝交,乃至推断竹林七贤友谊画上了句号,是草率的。疑点有二。一,嵇康在绝交书中说与山涛是泛泛之交。但这根本不是实情。如果只是泛泛之交,何必兴师动众写绝交书?这可能不是气话,而是有意为之。二,嵇康临刑前对自己的儿子说,有巨源(山涛)伯伯在,你不是孤儿。当时的情形,托付给山涛,不是不得已的选择。嵇康临死时,阮籍,向秀等人均在世。而这两个疑点隐藏着一个事实:嵇康、的绝交书实际并未起到绝交的作用。嵇康写绝交书,别有深意。二人于乱世互相保全,可谓肝胆相照,生死之交。在专题文章中,我会尝试去阐述这样一个论点。
历史,还真挺有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