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看一般受过教育的、努力工作的人的生活,就会看到一条十分相似的道路 。”
出生,上学,名校毕业,组建家庭,购置房车,养育子女,然后为了维持开销加倍努力工作,获取收入也同时获取债务,并且建议他们的下一代“好好学习,获取体面安稳的工作”,如是循环——即为“老鼠赛跑”。
那么逃脱陷阱的方式是什么?
1.财务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存在哪些影响?
1.1.缺少财务知识时,我们的生活面对哪些压力:
三十年前,日本房价暴跌,数万人自杀,今日同样,在高点贷款的工薪族们,几乎终生被贷款套牢。缺少财务知识其弊端,首先体现在贯穿人生的还款压力上,芸芸众生,各行各业,多身陷相似的经济状况—— 一旦工资停发,房车断供,生活品质显著打折。
弊端其次,作为经济环境中的被动方会在生活中承担更多风险,而拥有财务知识的人得以抓住机会获利。譬如当公司决策缩减人力成本时,普通人可能被裁员失去收入,而所有者和投资者往往因缩减成本而获益。
具体到养老问题,当代年轻人缴纳社保养老年人,未来的年轻人养未来的老人,社保并不是公平的制度,并且考虑到我国倒金字塔的人口结构,未来的社保体系将面对更严峻的形势。中产阶级的财务情况是脆弱的,受制于经济大环境。依靠养老金计划度过余生,无疑是缺乏保障的举措,这是当下和未来都面临的窘境,也是现代独生子女所面临的重担。假设我们的父母,或者我们自身,极早开始为养老进行规划和投资,那对于自身和子女都会是一笔划算的投资——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层面。
1.2.财务知识决定理财态度:
“挣了钱后该怎么办?怎样防止别人从你手中拿走钱?你能多长时间拥有这些钱?你如何让钱为你工作? ”缺乏财务知识,不理解资产和负债的区别,负债人群的共性主要体现在支出方式上——优先满足消费欲望。
19年年底,据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发布的《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86.6%的年轻人在使用信贷产品,其中实质负债人群为44.5%。信息时代催生新的消费观,除开生活必需和娱乐休闲,当代年轻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甚以往。所幸90后普遍有明确的理财意识——增加资产,增加被动收入,用资产收入弥补支出,同时用于再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1.3.提升“财商”的意义是什么:
“大部分人却只知道一种方法:努力工作、储蓄或者借贷。 ”
提升财商的意义在于,“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并且提高应对意外事件的能力。
财商包括四个方面:会计/投资/市场/法律。
尽早进行投资的意义不在于获取短期经济效益,而是尽早成为一个有经验的投资者,以此认知风险和机会。其内容大体可切分成:1.寻找被大多数人忽视的机会。2.增加资金的方式。3.组织精明的团队。
2.工作是到底是减轻还是加剧了我们的财务负担?
“一份工作能长期解决你的经济问题吗? 依我看,答案是‘不能’ 。”
2.1.工作的真相:
“大多数人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用于工作,却不去弄明白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了钱工作,无非是机械重复日常。而让钱为自己工作,需要大量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有些人选择忙碌工作,其实是逃避了痛苦的思考过程。
工作其实质,是试图用短期措施,来解决长期经济问题。在失去收入的恐惧中日复一日,工作,付账单,工作越努力,税费也扣除越多。既没有得到良好的精神反馈,又没有得到足够的经济回报保障长期生活,同时最糟糕的后果是——压榨了你的时间/精力/健康和可能性。
不如适度“贪婪”一点,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2.2.那么,在选择工作时该考虑些什么:
文化共性总建议孩子好好学习,然而,欢迎来到现实世界——好好学习≠好工作≠好收入≠安全的人生。大多数人都寻求稳定的工作,从事某种专业,在加薪无望时把怒气对准老板。在针对工作作出表达时,人们大多在表达情绪,比如“我应该得到更高的工资”,而非表达思想,比如“我在这份工作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吗”。
运油船队雇员、公共汽车售票员、建筑工人、推销员、仓库保管员和市场营销人员……作者从不同的职业中学习了贸易、人际关系、商业类型和文化,在每次就业前,他都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学习目标,比如在军队中是为了学习指挥部队。
从远期思考,当下的工作能在未来给我带来收入以外的什么收益,经验?信息?技能?等等。“我需要从工作中获得什么技能”,以此为基础选择职业,预估风险,如果职业所在行业滑坡,能否依靠别的技能获取收入?同时,尽量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而非安全的职业,只有真正喜欢的事情,才会主动投去精力。
只有一项技能的人,只能努力工作。
3.穷人和富人的差异:
一个爸爸认为富人应该缴更多的税去照顾那些比较不幸的人;另一个爸爸则说:“税是惩勤奖懒”。一个爸爸说:“努力学习能去好公司工作”;而另一个则会说:“努力学习能发现并将有能力收购好公司”。一个说:“我不富的原因是我有孩子”;另一个则说:“我必须富的原因是我有孩子”。一个禁止在晚饭桌上谈论钱和生意,另一个则鼓励在吃饭时谈论这些话题。一个说:“挣钱的时候要小心,别去冒险”;另一个则说:“要学会管理风险”。 一个相信“我们家的房子是我们最大的投资和资产”,另一个则相信“我们家的房子是负债,如果你的房子是你最大的投资,你就有麻烦了”。(引自原文。)
3.1.面对课题时,穷人和富人不同的态度举措:
面对政策。
穷人相信政府的政策,富人信奉绝对的经济自立。
面对账单。
穷人说“我付不起”,富人说“我如何能付得起”,对他们而言,轻易说“我做不到/我负担不起”是精神上的懒惰。面对账单,穷人首先支付别人——日常账单,余下少量资金应付其他开销;富人首先支付自己——支付自己的投资需要,同时以偿还账单的压力迫使自己寻求新的经济收入。
面对投资理财。
在消费习惯上,穷人大多没有对资产进行详细的划分和严谨的执行,草率地动用储蓄。而富人多将储蓄用于投资,而非满足消费欲望。穷人缺乏财务知识,无法正确认知风险和回报的关系,依赖“安全运作”,由此依附于工作,财务安全系数低,一旦大经济环境衰退,不可避免地落入经济劣势。而富人更具有创造性,趋向周密谋划后再去“冒险”创收。而在对资产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富人获得资产,而穷人和中产阶级获得债务,只不过他们以为那些就是资产”。
将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区分开来的首要因素——自律。
4.基于本书的自我小结:
“时间是你最重要的资产。”
“教育比金钱更有价值。”
4.1.关于理财:
如果无法控制对于失去收入的恐惧和消费的欲望,高薪也无法解决经济窘境。恐惧和贪婪的成因主要是无知,因为不了解所以恐惧,故而应理智思考,自我斗争,保持学习。“但不幸的是,对许多人来说,学校是终止而不是开端。 ”
年轻人应尽早储蓄,尽早购入资产,为自己的养老做计划,避免养老完全依靠政府和子女。
4.2.关于工作:
面对行业不景气/公司效益不好/领导不愿加工资……是埋怨还是改变,改变自己远比改变他人和世界容易,不如从自己找原因,学习自我提升的办法。每个人都是生活碾压的对象,区别在于选择放弃,还是选择抗争。工作≠事业,不如挖掘自己喜欢的事业,享受自己选择的事业,只有你真正喜欢的事业你才会主动关注和投入。
4.3.关于自我成长:
在生活各个方面剖析自身的弱点,正视和处理自己的恐惧——恐惧失去经济来源/恐惧降低生活品质/恐惧思考的痛苦,等等。尽量投资在自己的头脑上,丰富自己的技能。给自己适度压力,用习惯控制行为,无视自己的喜好与否,首先建立习惯。
避免“假忙碌”,避免逃避痛苦的思考和规划,避免逃避“行业滑坡”的可能性。直视自己的无知,时刻保持自我教育的习惯。
克服不良习惯:1.恐惧心理;2.愤世嫉俗;3.懒惰;4.不良习惯;5.自负;
4.4.对于普通工薪族的借鉴意义:
1.持续学习财务知识。
2.避免非必要开支。
3.思考清楚赚钱的目标是什么并计划落实,利用好自己的“激情”。
4.尽早储蓄/投资(积攒本金和经验)/制定养老计划。
5.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选取合适的投资策略。
6.时刻关注自己的思想/表述和行为,是否利于实现目标。
7.提升自己交往和表达的能力。
4.5.使自己行动起来的具体步骤:
1.阶段性自我评估,手上正在进行的事项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
2.树立明确具象的目标;
3.在每个选择中落实:如何对待时间,利用还是荒废,保持学习,教育与投资优先。
4.向身边的人学习,及时获取有效信息。
5.坚定自己的选择。
6.掌握“学习的模式”,高效快速地摄取知识,确保自己学识领先。
7.最重要——保持自律和坚毅,拥有胆量。
8.控制自己的支出水平,不轻易挪用储蓄或投资,逼迫自己挖掘新的赚钱天赋。
9.对能帮助自己成长的人给予正确的报酬,信息和时间的价值远超过金钱。
10.在投资时就计算好多久能收回自己的投资,将损失控制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注意风险收益配比。
11.在达到既定目标后适度奖励自己,延迟满足,将消费欲转化为赚钱的动力。
12.给自己树立偶像,了解和学习偶像,激发自身潜能。
13.先予后取,时刻思考“我能针对自己需要的东西付出给别人什么”,慷慨者有慷慨的回报。
5.关于《富》一书:
作为理财启蒙书籍,可读性极高,部分论点重复。撇开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符合国情,等,这本书有益的切入点在于,给予了读者新的视点,当我们身陷日常的“老鼠赛跑”而不自知,《富》让读者暂时走出了被观测场成为了“观测者”——原来我们操劳疲乏的样子宛如实验鼠。
鉴于对每个人启发的侧重都会有所区别,建议自行通读。
6.附 读后感的动机:
读后感为二次消化。
阅读本书时值20年一月初,第二周发了工资。私下比较亲近的年轻同事们,拿到工资的下一秒,或打开花呗,或打开信用卡网银,毫无疑问,他们基本上都存不下来钱,有些还得靠家人补贴。至于笔者,两周支出71.6元,网购3笔,打卡app/闲鱼买的教材/电子资料,其他零散的开销几乎都是饮食。
有些东西冷静几秒考虑,“是否必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支出。囤积的护肤品化妆品有些没开封有些没空瓶,冲动买的衣服压在箱底……克制消费欲的好处是,在有某件特别想要又较贵的东西或者事情时,能比较心安地满足自己。
“存不下钱”,大抵是多数年轻上班族的痛点。同样,工作也是,在阅读本书时,关于“工作”的思考,再次强化了生存危机感。收入来源只有工资,生活完全依赖公司/雇主,一旦行业或公司不景气?后果可想而知。而况所处行业既不是朝阳行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日益堪忧。
“如果失去这份工作/如果公司持续发不出工资,我该如何获取收入养活自己?”
阅读本书后再次思考,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是否和自己契合,是否对自己有益。同时,“支付自己”固然是生活中很重要的环节,但是预先支付自己,还是延后支付自己,结局迥然不同。希望在未来能更加严格地贯彻“自律”。
附注:
图片出自Steves Cutts的动画短片《Happiness》,讽刺有趣,时长约四分半。
Youtube地址(原po):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9dZQelULDk
B站(其他po主转载):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6851955?from=search&seid=12022440879386718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