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享受它,但绝大多数都在逃避它。
我偏偏是因为社交才觉得孤独。
当一个人生活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时,他的快乐程度与人口密度成反比。原因很多,简洁明了的方法就是在高峰期感受一下市中心的交通。闭眼,冥想,从远处看自己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吗?孤独不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寂,而是“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洒脱。
当你被孤独感驱使時,即社交,为打破沉默的尴尬,你就要绞尽脑汁寻找话题,此时你已不再是真实的自己,无法和自己相处。《孤独六讲》中谈到“无意义语言”,一部电影《早安》,剧情就是重复着早安之类的问候。敬语礼数繁多,电影里的小孩就纳闷,大人为什么要这么无聊,每天都在说同样的话?
借语言打破孤独感其实是掩耳盗铃罢了。
“我思故我在”。存在感的背后是对虚无的恐惧和对弱小本我的自卑。存在感即获得爱和认同。爱通过感性对抗虚无,认同通过群体概念消灭自卑和不安。其实我们在日常聊天中,也能发现这个秘密。一个低质量的回应会使对方陷入消极的情绪体验,比如“呵呵”。
孤独绝对是我们一生中无法规避的命题。
人们面临问题時,很容易非黑即白,孤独并非“弊”。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明确自身需求,为自己而活。没错,我是一个自私的人。我认为人类的几乎所有行为都出于自私。自私也没错。为自己写诗,与自己对话,用美食犒劳自己,在一个安静的空间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時不会慌张。相反的,一个在外面如无头苍蝇在外面乱闯的生命,最怕孤独。
儒家认为死要体现其价值,如重于泰山,亦或舍生取义。我不敢苟同。个体价值观的差异很难如其所言。有目的般“舍己为人”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体现存在感的方式。
活着其实就是把这条命浪费掉。
羡慕那种明确自身目标的人,不存在的!思想作祟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