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自习,我组织学生开展默写比赛,决胜状元、榜眼、探花,错三个字以上的皆是秀才。学生乐于此事,只是我觉得氛围不够浓烈,下次要想办法营造现场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快乐。一轮下来,我发现教室里有四位连一首诗也写不出来。于是修改了评分细则,添加若两首诗写不出来的,就属于童生。
结束时我放榜,宣布了10位状元,五位榜眼,六位探花。少了一点,让学生写出获得的感受,或者一定要说一说,这也是一种现场感。中间有两位童生,一位是王南 我安排没有背完的同学晚上选择一首诗背,今天早上我检查。
早上来校路上,王南奶奶打电话说他肚子疼,看过病才会来,也许会迟一些。我允许了,但我心理想着他是为了逃避我的检查,本想今天中午他是不来了。谁知第三节课我上课时,他已经来了。最后我问他诗背过了没有?他说背过了两首,在简短的准备后,他背过了一首,我表扬了他,问另一首,他说不熟,我让他午饭后背诵,他说好。我又问他你早上是背诗还是肚子疼,他说诗是昨天晚上背的,今天早上确实肚子疼,因为喝了过年亲戚拿到饮料,我相信他,因为合情合理。一时间对他又多出来了理解和怜悯,希望帮助他,我要坚持相信学生,尽管他也许撒谎,只要他做的事情是对的。学生就是错误的巢穴,学校就是容错的地方,这种理念就是一种爱,一种信任。
现在我来到教室,看到他再看课本,应该是在背诗,只要他有改变,哪怕是催促赶着也没关系,学生就是独一的。如果都像吴晨浩一样,那我们的教育也就没有独特性了。教育探索的世界岂不是很小吗?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