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云雾山上有座风凰坡,满坡都是茶树,有一对风凰常在茶树上梳洗羽毛,昂头鸣唱。
乾隆年间,朝廷每年向苗家索取“贡茶”,而且“贡茶”数量年年增加,苗家百姓实在无法活下去了就打算毁了茶树,他们用开水浇在茶树上,烫得茶树一片焦黄,然后去禀报官府。
县官大发雷霆,要惩办毁茶之人,愤怒的百姓提着刀、棒,从四面围了上来,吓得县官连忙答应禀报皇上,免去贡茶,然后匆匆逃去。
而那对风凰见茶树枯萎伤心极了,一边飞,一边哭,凤凰泪滴在茶树上,没有多久,茶树转青复活,枝叶又显得绿葱葱了,凤凰坡的茶树经过凤凰泪的浇灌,品质更加优异。
这就是传说中的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的前世
庐山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了茶叶生产。
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庐山已有梵宫寺院300余座,僧侣们常以茶充饥渴,他们除了采摘野生茶叶,还开辟茶园,种植茶树,采制茶叶以自给。
自晋至唐,庐山茶叶基本上都是寺院僧侣或其他山居者种植、采制种制者多出于自身的需要,自产自用。
不过在此期间,不少文人墨客常上山游览和隐居,留下了大量赞美庐山的诗文,在这些诗文中有许多都涉及庐山茶,为庐山云雾的扬名起了很大作用。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在庐山香炉峰结草堂居,并辟茶园种茶,在他留下的多首诗中均谈到茶,如《重题》:“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中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郊游”。
到了宋代,庐山茶已是远近驰名,并列入贡茶,茶叶生产面积也有所扩大,种茶人数也日渐增多。
到了明、清时,茶叶生产最盛,茶叶已商品化,成为山民和僧尼们主要的经济来源。
庐山云雾的独特风味
庐山终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日照短昼夜温差大。
生长在这种环境里的茶树,具有芽头肥壮、持嫩性强、内含物质丰富、碳氮比小的特色,这是庐山云雾成为名茶珍品的先天条件。
人们通常用“六绝”来形容庐山云雾茶,
即“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
云雾茶风味独特,由于受庐山凉爽多雾的气候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条件影响,形成其叶厚,毫多,醇甘耐泡,含芳香油类和维生素较多等特点,
不仅味道浓郁清香,怡神解泻,而且可以帮助消化,杀菌解毒,具有防止肠胃感染,增加抗坏血病等功能。
庐山云雾的制作工艺
庐山云雾茶还有一套精湛的采制技术。由于气候条件,云雾茶比其他茶采摘时间较晚,一般在谷雨之后至立夏之间开园采摘。
鲜叶采摘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长度3厘米左右,严格要求不采紫芽叶,病虫叶、破碎叶、单片叶。采回的芽叶先薄摊于洁净的竹篾簸箕内,在阴凉通风处放置4~5小时后始进行炒制。
经杀青、抖散、揉捻、炒二青(初干)、理条、搓条、拣剔、提毫、烘干等几道工序,才制成成品。
庐山云雾茶的加工制作十分精细,每道工序都有严格要求,
如杀青要保持叶色绿翠,揉捻要用手工轻揉,防止细嫩断碎,搓条也用手工,翻炒动作要轻,这样才能保证云雾茶的优异品质。
庐山云雾饮用
云雾茶的冲泡方法也别具一格
沏茶时,最好先倒半杯开水,温度掌握在80℃-90℃之间,在水接触到茶叶的瞬间舒展如剪,翠似新叶。
然后再加二遍水,在清亮黄绿的茶汤中,似有簇簇茶花,茵茵攒动。
品饮时,滋味醇厚,清香爽神,沁人心脾,同时要注意及时续水,不要等茶水喝干再续,当杯子中的水剩下四分之一时就应续水,这样才能品尝到真正的茶香。
匡庐之山,真是云的故乡,云的世界。
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变幻无穷,时而像浩瀚的波涛,时而像轻盈的薄絮,
整个庐山都沉浸在那朦胧飘渺的云雾中,"千山烟霭中,万象鸿蒙里",一如太虚纪境。
因而,有云雾茶之名,"雾芽吸尽香龙脂",云雾的滋润,促使芽叶中芳香油的积聚,也使叶芽保持鲜嫩,便能制出色香味俱佳的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