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度要说自己认认真真的读完哪本书,就属2020年第二期的《读库》了。这本精摘出来的作品,顺序依次是《“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小本生意人》、《落榜》、《相信未来》、《捂住口鼻和脸蛋》、《月上东山》、《电流之战》和《百年前的成都吃相》,一路读下来,感觉自己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本生意人》的作者是胥小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作者跟随父母离开家乡陕西汉中,来到咸阳,开餐馆卖大米凉皮。《小本生意人》中,作者以朴实的笔触,巨细靡遗地描写父母开餐馆过程的点点滴滴,从店面的几度择址,自己的求学经历,家里小店食材准备、食品制作、后厨管理,以及身边各色帮工等,真实淋漓地再现出小本生意的不易。书的最后,镜头转向二十多年后,大学毕业后继续做餐饮生意的弟弟,紧跟时代的变迁,转换思维,开启互联网外卖餐饮,整个故事是在写小本生意,也写出了社会潮流的变迁。
《小本生意人》故事虽短,但作者用自己的笔头和朴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家从小到大“家族事业”的发展,以自己的成长为主线,将各时期有趣的事情贯穿整篇文章,伴随着她的成长变化,也是见证了家族事业的变化,叫我读起来津津有味,有的时候会忘我的带入自己。跟作者一样,我们都属于80年代出生的人,当书中描写从汉中到咸阳要坐绿皮火车,绕着秦岭山耗时二十多小时,就唤醒了我小时跟随父母从汉中到宁夏的记忆,也是坐着绿皮火车,从汉中出发,先到天水市,再到兰州市倒车,然后到中宁,车厢内那股特殊的气味,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心里犯恶心。
故事里描写作者上学的经历也十分妙趣,作为一个外来户,给学校交借读费,跟国营棉厂的孩子们一起读书,但自己一直成绩出色的度过小学时光是最大的骄傲的资本;故事同样描写了自己儿时跟同学天真、单纯的友情,这些都使我一边读着故事,一边想起自己一直到中学都是交的借读费在银川上学的,同样收获了深厚的同学情谊,直到目前为止,常联系在一起的同学还是初中那几个要好的同学。
故事里,作者对米皮的制作描述的很认真,一是选材要过关,“做米皮用的是汉中大米,爸爸买米都是指定的一家粮站。每次由于各种原因需要换米时,他都格外审慎,要到处问或者听人推荐,因为米一变,口感就会跟着变。”二是要回预判天气,“做凉皮要提前一天泡好米。干的时间长了,会根据天气情况和季节、节假日之类,对第二天的需求做个大致判断。也有出错的时候,但通常八九不离十。”三是打浆是个技术活,“米泡好之后,第二天早上起来用打浆机把米打成浆。打浆机是一个形状像木马一样的小机器,马头是装米的漏斗,马的下巴是出米浆的地方,马的身体是发动机,马腿是四根铁棍子支座。打浆的时候,马下巴下面放个桶接米浆,马头上支个架子放小水桶。把泡好的米用漏勺舀起来控一控水,添进漏斗里。同时小水桶的水开着,细细地往漏斗里流,水量大小要把控好,水大了,米浆稀,蒸出来的米皮软,口感不好;水小了,米浆稠,蒸出来的米皮太硬容易断。”四是油泼辣子是凉皮生意的灵魂,“油泼辣子的好坏直接决定凉皮味道的优劣。”作者形象的描述了米皮这个小本生意的精髓,叫我不自觉地回忆到小时候在街上的凉皮小摊,那个时候一辆三轮车,一个玻璃橱柜,上边写着“酿皮”“擀面皮”字样,各种调料水的小盆,一个案板,再加上大桶里装的主食材面皮,就是一个“小本生意”。
故事里还描写的家里的帮工,帮工的出现也折射了家里小本生意蒸蒸日上,“家里帮工最多时候男男女女加起来有十来个。”这个场景,也唤起了我的共鸣,小时候,父母带着村子里好多年轻人到中宁经营小砖窑,大概在1988年前后,因为都是山里人,那个年代秦巴大山条件都穷,出来打工的年轻人都朴素的卯着劲在砖窑干活,偶尔下雨天,最大的乐趣就是拿五分钱的硬币,抛起来迅速盖住猜是“字”还是“国徽”,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连续猜中了五六局,叫当时的大哥哥大姐姐好是一顿夸。现在想起来,这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民工吧,为了生计所迫,背井离乡,出卖劳动力。
故事里,作者再描写自己小本生意的同时,也提到了国营企业的更迭。“大概九十年代初期,各纺织厂的效益逐渐下滑,二棉也濒临破产。好多厂里的职工不知道是被摊派还是自愿,在广子围墙外的人行道上支起摊子卖纺织品,毛巾被、枕巾、床单、被套等等,摆起一长溜,有的顺势批发些衣服或者锅碗瓢盆的卖,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自由市场。”上世纪90年代是个时代更迭的年代,我的父母也是在92年前后从铁合金厂失去工作,自那以后,父母也是经营水果和蔬菜小本生意,一直到后期,我曾在市场陆续见到过银川起重机厂、毛纺厂和糖厂下岗职工加入到小本生意的队列中来,有卖小百货的,有卖蔬菜的,有卖鱼卖肉的,有只赶早市生意的,也有夜市练摊的……
故事中提到了2007年,西安出现了以魏家凉皮打头的凉皮连锁店,作者遗憾的讲述了若是父亲没因癌症去世,自己的小本生意可能也是连锁大生意了。而作者自家的舅舅,确实也借此机会,开起了连锁店、加盟店,同时店里的食品也主动变化,除了凉皮,也经营岐山面、米线、盖饭等。
故事的最后,作者的弟弟大学毕业后先在西安一家通讯广场做营销,没什么起色,然后转行,子承父业开始做餐饮生意,经历了实体店和外卖店的变化,随着小本餐饮生意愈发难做,弟弟与弟媳妇开始学着别人做直播卖衣服。
整个故事说是在讲述家族餐饮生意,但完成的描述了近三十年的社会变迁史,从父辈上世界80年代只身一人从陕南绕过秦岭到关中,不知道要做什么,一步又一步地试探深浅,最后开辟出一条自己的米皮生意路,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弟弟和弟媳妇也在不断试探,希望找到一个前进的方向。正如作者胥晓燕自己说的那样,“那时候爸爸是追赶浪潮的人,而今弟弟是被浪潮推着不得不向前迈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