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写日记了,虽说这么小的事情,每天坚持还是非常困难的。
主要是没人交流和欣赏,其次是觉得没意义,以后也不会看。
以前写的东西,几乎从来没看过,一是没时间,二是都是生活琐事,看了徒增烦恼。
可能需要换一种写作方式,一是分享途径,发到微博没人看,那就简书?
然后在笔记软件里做好整理,可多平台同步,markdown沉浸式编写,保存印象笔记便于检索。
还可以尝试win11 语音输入,既提高效率,又能练口才。
说点最近的琐事吧,简单记录下心得体会。
事一:折腾笔记软件。
折腾过程是这样的:从旧版印象笔记升级到新版,开始学习markdown,破解美化印象笔记markdown,使用typora,购买typora会员,试用其他笔记软件,如verse,notion,我来,语雀,onenote等等。
一圈下来,还是印象笔记省事,集成了几乎所有的功能,只是markdown语法高亮差点,等以后优化了,印象笔记就可以满足我的需求了。
这里不说完美,而是自己日常使用场景能用到的功能,比如待办事项,搜索,超级笔记,好文剪藏,markdown写wiki,无需另外搭建图床,用起来是最省心的。
人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能被别人的意见左右。选中适合自己的,坚定的用下去。任何事情,包括买衣服,找对象,都是这个道理,只有自己知道怎样才是最适合的。
写日记的一大功能就是和自己的确认,当不知所措,犹豫不决的时候,和内心对话,就能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事二,整理印象笔记。
使用印象笔记3年来,创建加收藏的文章已经五千九百多篇,数量实在惊人。但一直没有好好系统的整理,也没有静下心来温故而知新。
之前创建的每周六整理一次印象笔记的计划,几乎没有执行过。不得不说自己是真的懒。
于是抽空翻了下之前的笔记,发现许多都已时过境迁,没有任何意义了。
同时,也发现之前工作每天忙碌的事情,现在看来,也失去了意义,既没有系统的学到多少东西,又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将时间浪费了。
整理一番后,一种浓重的虚无感油然而生,让人怀疑工作的意义。会不会几年之后,再回头看现在的自己,做的多数事情也毫无意义。
就像现在回顾本科大学,贵州工作,荆州考研,合肥读研一样,许多费劲心思学习的东西,积累的经验,到现在已经完全用不上。
怎样打破这个困境?只能安慰自己,至少挣了些钱,学了些知识,扩展了眼界。
来上海六年时间,一直做嵌入式方向,这方面的积累应该是有用的,不用过渡悲观。
前三年没怎么用电子笔记,许多经验没记录下来,随着时间淡忘了。想想真是后悔,如果之前上点心,早点意识到笔记的重要性,形成整理记录的习惯,现在技术上已经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今晚后,只能抓紧时间,加倍努力弥补了。
以前没用的笔记,没用的文件,该清理的清理,该删掉的删掉。
有用的文章,没读的读起来,整理内化成自己的见识和能力。
事三:折腾电脑和工具小软件。
比如安装MAC OS虚拟机,体验了一把苹果系统。一个没用过苹果操作系统的人,不是合格的程序员。是吧。
今天又升级了Listary,学会了快捷搜索。下载了B站PC客户端,确实比浏览器好用,特别是快进倒退时,少了缓冲延迟。
这些工具软件的每一次小更新和进步,都是在为提高工作效率蓄力。比如Win11分屏功能,图标的颜色区分,更便于查找文件和提供操作效率。图标变漂亮了,用得也更舒心。
另外,小米手环软件也更新了,一个运动健康APP就可以兼容血氧曲线,图片分享,公交卡等功能,zeeplife可以卸载了。
事四:跑步。
跑步仍是下班后生活的重点,前后换衣服,去公园,跑步,再回来洗澡,洗衣服,一套流程下来,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但对身体健康益处大,长远看,投入这么多时间是值得的。
公司微信跑步群支持打卡分享了,不得不说又是一件大好事。以前苦于没地方分享运动后的喜悦,只能发微博和微信,或者去乐聊,跑圈小程序,非常麻烦,还没人点赞鼓励。微信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打卡互相加油的好地方吗,加入两年后,终于用起来了。也就是说,运动的气场调动起来了。
群里果然大佬多,有些动不动就跑10公里,自愧不如,我只要求每天坚持5公里,就非常满意了。跑步不是跑给别人看的,而是强身健体,超过身体承受极限,过渡运动反而造成健康问题。所以不用去跑马拉松,不跟别人比里程,跟自己的惰性作斗争,磨炼意志,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就是胜利。
事五:拓展认知边界。
最近在视图突破信息茧房,拓展对其他东西的兴趣,像今日头条说的,看见更大的世界。尝试去了解更多的人,比如最近就认识了张雪峰,还有其他UP主。不要像以前一样老是看些数码产品的评测。兴趣是人生广度和生命力的体现。要像李煜和苏轼拓宽宋词的境界一样,拓宽人生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