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读了几天,这一章节《悬置身体于本体感受》,感觉还这迷糊。但就算迷糊也还得认真去读。自己想着能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理解这一章节呢?试试看吧,就以开车为例。
好几年前通过考试已经取得了行驶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越来越不敢开车。总担心自己撞到别人,把油门当做刹车。这应该是自己的思维在作祟。有了他们就更不想开车了。
我知道是心里在作祟。有一次爱人叫我赶紧学会开车,因为冬天快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到时候接送孩子很不方便。有着压力和动力的我,那天下午并没有去多想,对开车的恐惧降低了一部分。这应该就是将我们的思维悬置起来,不去想他也不去告诉自己开车不难。
咱们身体内部还存在不一致性。就开车时手和脚的协调和眼睛的一致性。可我想长期骑电动车的时候,好像并不需要怎么协调,就能够自动的知道往前走拐弯。这应该是长期实践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使之形成一致性。当长期开车时也能够形成这种反射,就慢慢通过实践,就会拥有这种隐含的知识。
这种隐含性知识也就成为了自己的内化知识。前期需要拥有很久的时间形成反射。一种好的习惯也是隐含的知识,它需要长期的坚持。譬如早起读书,坚持一两个月,到了早上5:00,生物钟自然会醒来,也就不会觉得那么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