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不可替代的瑰丽珍宝,它承载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脉络,彰显的是一段历史、一种文明的无限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文化胜地、历史古迹,反复阐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全面落实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工作。
文物古迹保护: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近年来,为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工作。按照“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的原则,使得一批批文物尽可能保留其历史原貌,让子孙后代得以瞻仰其原貌,也有助于人们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红色资源保护:赓续红色血脉。保护红色资源就是保护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记忆,保护中国人民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奋斗拼搏的历史物证,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建于明朝初年的葛上陈氏宗祠,是“惠安暴动”的红色旧址。为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遗产,2021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按照“文物古迹保护”的要求,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融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对其的保护。红色文化的保护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延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传统村落保护:让乡愁有“乡”可寻。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大量乡土建筑,不仅反映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随着龙苍社区番仔楼的保护性开发,一条集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宗族文化的旅游路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华侨及游客了解侨乡的古建筑。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我们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传统村落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传承者、弘扬者,要时刻保持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以历史文化遗产为载体讲好家乡故事,才能让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不绝,让中华记忆历久弥新,才能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最终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