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他人的刁难?| 论语浅说

讲述 | 虚空先生

工作、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有意让我们难堪的人,鉴于此,我们是该歇斯底里、奋力反击,还是沉默隐忍,退避三舍?亦或镇定自若,气定神闲地化解?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两千五百多前的孔子也曾经遭遇同样的境况,面临同样的问题,对此,孔圣人是如何应对的呢?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陈国。司败:一个官职。揖:作揖。巫马:一个官职,掌管医治马匹。期:子期,名字以官代替姓,所以称巫马期。党:偏私。

陈国有一位司败,问孔子,你们的国君,鲁昭公知礼吗?孔夫子肯定道:知礼。孔子离开后,这位司败作揖,并走到孔子的弟子巫马期身边说道,我听说君子不偏私,难道君子也有偏私的时候?(意即,孔子偏私)鲁昭公违背礼制,娶吴国的同姓女子为夫人,为了掩人耳目,为其改名叫吴孟子。如果说鲁昭公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将这些话转述给孔子,孔子听后道,我很幸运,有过错一定会被人知道,会被人指出来。

为何说鲁昭公不知礼?吴国人是周文王伯父仲雍的后代,姬姓;鲁国是周文王第四子周公的封地,属周公后代,姬姓。古礼同姓不能结合。

孔子的回答,从三处体现其君子之风。

第一,知礼、有智慧

孔子讲“苟有过,人必知之。”说明在孔子的心中,鲁昭公的确不知礼,但作为鲁国的臣民,怎能直言自己的国君不知礼?此言既出,即是自己悖礼。故而孔子说,昭公知礼。宁可让自己背负非君子之名,也不能妄议自己的国君,而这才是真正的懂礼。

生活中,我们是否经常非议领导,谴责其利欲熏心?是否常常当着一位朋友的面中伤另一位朋友,大谈其性格缺陷?更有甚者,向外人控诉父母对自己不尊重、不温柔、不平等。我们慷慨激昂、义正言辞,自认为在针砭时弊、揭露事实。殊不知,易地而处,换位思考,面对同样的人,同样的言行,我们会做何感想?不停地议论、指责、诋毁身边人之际,便是将自己陷于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时,外人一看便知。

如果面对陈国司败的故意挑衅、有意刁难,孔子如实回答,昭公不知礼,陈司败一定会添油加醋,大肆宣扬,对他人道,就连孔子都说自己的国君不知礼,鲁昭公确实不知礼!如此,鲁昭公颜面何存?有识之士会如何看待孔子?这般陷国君于不义,致自己于不忠的行为,孔子如何能做?

第二,谦卑豁达

孔子面对陈国司败的有意刁难,不但不埋怨、指责,反而说自己很幸运,有过错一定会被人发现且指出来,让自己有机会修正。体现了其谦卑豁达的心性。

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被他人误解,自愿加班,被人说图表现;真诚捐款,被人说求扬名。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被误解很正常,当我们坦荡从容、潇洒豁达时,何惧流言?更何况清者自清,假以时日,水落石出之际,误解、非议自会销声匿迹。

第三,敢于担当

宁可让他人误会自己偏私,也不能越礼非议国君。

掩卷沉思,我们是否能做到,不但不抱怨、指责领导、朋友、父母的过错,反而在其被非议、误解时,替他们去承担,让其免遭责难?因为很多时候,是非对错并不重要,只不过人人认知不一,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
    弘丹阅读 4,314评论 1 6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余生动听阅读 13,586评论 0 11
  • 彩排完,天已黑
    刘凯书法阅读 9,758评论 1 3
  • 没事就多看看书,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没事就多出去旅游,别因为没钱而找借口,因为只要你省吃俭用,来...
    向阳之心阅读 10,246评论 3 11
  • 表情是什么,我认为表情就是表现出来的情绪。表情可以传达很多信息。高兴了当然就笑了,难过就哭了。两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
    Persistenc_6aea阅读 127,037评论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