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快速阅读完彭小六的《洋葱阅读法》,最终因为书中有许多触动我的内容,最终我花费八个小时的时间慢慢看完彭小六的《洋葱阅读法》,收获满满。
先发表我个人的感想,后面是我基于个人所缺乏的知识整理的读书笔记(并不代表书中主要的所有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一下。
(一)读书感想
《洋葱阅读法》让我意识到自己对于如何读书一直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且始终没有为自己做系统化地输出。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一直只是在书海中盲目地阅读,时而在这种盲目中感到被某本书中作者说的某句话所触动,但往往因为现实的琐事只是草率的截个图,后期也并没有去将截图中的内容充分理解并且运用到生活中,最终收获的只是阅读过程中的心流状态带来的满足感。
作者在书中所一直倡导的理念是:带着个人的目的性去读书,让书中的知识可以“为己所用”。
在过去平静的年代,阅读仅仅能够为我们带来心流的满足感已经是最大的快乐,但如今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单纯的心流感已经无法满足我们,我们无法在这个时代单枪匹马,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与能力,而有目的性地阅读,正能为我们在认知与能力上带来更加正确的引导。
对于这本书的内容,网络上不乏已经进行了全方面且精辟的概括,但亲自阅读带来的感受必然是不同的,在此我想分享书中的一句话:
对于阅读,我们要有一颗功利的心。阅读,就像去游乐场,当你知道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成所有的游戏项目时,你就会有目的地选择你喜欢的。
我们无法读完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书,就像我们无法让所有未知变成已知,所以我们更应该明确自己的目的,有的放矢。
最后总结读完书最大的两个收获:
1.理性筛选书籍、选择性地阅读,让书籍中的知识为己所用。
2.不要高估大脑的记忆力,无论是碎片化阅读的内容还是系统化阅读的内容都需要做有总结性的读书笔记,让输入的内容可视化、系统化,并且积极分享。
(二)读书笔记
(一)阅读的大脑
1.阅读的定义:在可以利用的时间里,以自己能理解的程度去学习。
2.学习的途径:
(1)人:优秀的榜样
(2)网:网络 碎片知识的整合
(3)事:带着思考意识边做事边学习
(4)书:大量阅读
3.阅读建议:
(1)大脑偏好:结构性强
(2)精力分配:精力最充足的时候
(3)时间管理:整体的时间与碎片化时间
(4)注意力分配:带着问题与目的阅读
(5)三次阅读:
第一次:提炼重点
第二次:加入个人观点
第三次:融入个人理解重构文章结构
(二)碎片阅读
1.概念学习:
(1)整合碎片化阅读到的内容,形成一个总体的概念或者核心
2.建立体系:提取碎片内容中的重点,将内容结构化
3.提炼信息: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找到内容重点(重点:对自己来说重要有趣并且有价值的部分)
4.链接经验:大脑模式拼接
5.融合:整合重点信息,创造自己的内容
(三)快速阅读:
1.方法:
(1)看一本书前,先看目录和序言
(2)用笔圈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关键词
(3)找出需要详细阅读的关键章节或概念
2.提问:
(1)根据书名与书的封面进行开放式提问
(2)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3)我读过哪些同类的书?
(4)想要从这本书中了解什么?
3.预习:
(1)看封面、序言、目录、后记、封底,判别是否值得阅读
(2)修正阅读前提出的问题
(3)判断是否符合个人阅读目的
4.扫读:全面浏览
5.划分重点:
(1)关注全书的核心观念与关键词:
九宫格笔记:
1.书名
2.3个问题
3.9个关键词(概念)
4.啊哈的点:让自己眼前一亮,打破自己的认知的观点。
4.接下来要进一步深度阅读的书籍
知识卡片:
1.在1张卡片上对某个概念进行单独阐释
(2)关注某个片段的实际运用:
RIA便签读书法:
1.这段讲了什么内容
2.让我想到什么过去的经历
3.我该如何运用
6.复习:
(1)建立个人图书馆:
(四)读书笔记:
1.标记:
(1)便利贴、荧光笔、折页
(2)RIA便签读书法
(3)直接在重要内容旁边写笔记
2.收集
(1)将自己的笔记中相关的个体融合成一个整体。
整理学上的一句话:“你看不到就会忘掉它,你看不到就用不到。”
个人感受:这句话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没有系统化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大脑中经常将终点内容一带而过,经常因为情境下的麻烦而大量截图重点内容,但截图过后却因为其他新的信息的涌入而没有想去重新提炼截图中的内容的欲望。
李敖说的一句话:我不用记,我只要能找得到就行了。
个人感受:李敖这句话说明了让信息“可视化”的重要性,这句话也让我觉得自己一直高估了自己的记忆力。
当下我需要做的:
1.控制自己盲目输入信息的数量,开始为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存在印象笔记中。
2.建立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方便自己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根据关键词进行查找。
(五)主题阅读:
1.碎片化主题阅读:
(1)了解某个话题:
碎片式搜索公众号文章:
将与热门话题相关的微信号文章都看一遍
关键字搜索公众号文章:
大规模收集与话题相关的碎片文章。
整合碎片化文章:
用笔记软件统一收集文章,进行集中式阅读,后期进行提炼。
2.书籍式主题阅读:
1.对于想了解的主题进行大致了解,建立基本概念的认知。
方法:查微信公众号文章,知乎回答。(关键词索引)
2.建立书单
(1)豆瓣查找:根据主题关键词进行查找,看豆瓣书评与评分。
(2)百度查找:主题+书单
(3)知名人士的推荐(公众号、微博)
(4)一本书中提到的其他书
3.筛选书单:
(1)看目录与序言,确定是否存在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4.预习 扫读
(1)看完目录后,标注每本书中需要重点阅读的章节(与需要查证的主题相关)
5.确定框架
(1)细分主题下的子主题,明确重点
(2)根据书的目录寻找自己要了解的子主题
例子:写文章的步骤:确定主题,准备工作,信息收集,确定框架、标题、修改、应用和发布。写文章的步骤跟文案相似,那么就可以通过查询写文案的书中与这个框架内容相关的部分,也就是说一本写文案的书只看这个框架里的内容,因为要查的主题是:如何写文章。
(3)黄金圈法则:
以主题为核心进行发问:
为什么?(为什么要了解这个主题?)
怎么做?怎么了解这个主题?
做什么?(需要哪些资料)
(六)深度阅读:
1.定义:提高看问题的视角
2.深度阅读内容:让我们感到豁然开朗或者困惑不已的内容,让我们感到力量和价值的内容。
3.寻找联系:
(1)经验联系
(2)主题关联
(2)概念联系:看一本书看到一个觉得重要的概念时,思考这哪些现象能够被这个概念解释,并举出例子,以此加深对这个概念的印象。
(三)个人反思
我一直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在一些片段旁写下自己的感想,所以《洋葱阅读法》不是我第一本在阅读过程中记录感想的书籍,但《洋葱阅读法》是我第一本主动系统化进行信息整理的书籍。读了八小时才读完,阅读完后也依旧没有完全对书中的内容有足够清晰的分类,反而感觉信息量太大自己有些无法消化,于是又花了3小时的时间回看书中部分重点,才慢慢整理基于自己的需要点整理出能够为我所用的读书笔记。
也正是这一点,让我发现自己大脑中对于系统化知识、体系化知识的欠缺,更多时候我的思考偏向于感性,甚至欠缺逻辑,相反,作者彭小六传达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清晰逻辑让我感到钦佩不已。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欠缺分享的意识,这两点都是我日后需要不断去改变、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