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本书,浏览。合上书的那一刻,书中一颗流星划入心田,一支绚烂的烟花顿时绽放,抬头仰望,伸手去接,美丽烟花的照亮心中的每一寸土壤,光亮就在眼前,似乎又很遥远。这本书就是《中国教育寻变》。
还记得几个月前,一节语文课,我问孩子:爱读书的你们,一定在书中,在影视剧中认识到了很多的人物,请你回想一下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谁呢?请你填在表格中。孩子陷入了思考当中,爱说话的王宇大声嚷起来:“孙悟空”。课堂在我的引导中依然没有生气,孩子们不喜欢举手主动回答问题,很优秀的孩子不点到名字依然是三缄其口。下课了,我收走了孩子们填写的课前预习表。虽然是有所预料,还是没有想到,交上来的31张表格中,有23个孩子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中填写的是----孙悟空。还有两个孩子的填写的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我,这并不让我惊喜。我们的孩子会追随他人的脚步,会在意他人的想法,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自己呢?可能他们小小的年级意识不到,他们丢掉了最宝贵的自我。这是孩子应有的模样吗?而孩子的这种现象到底反应出什么呢?作为一名教师又应该思考些什么呢?问题在哪里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我找不到问题的答案。
作为小学老师,很少想小学以外的事,儿子在进入初中时,我曾幻想,孩子大了,空间大了,学习生活更自主了。我是不是要轻松起来了。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孩子进入初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和孩子一起陷入了焦虑中去。孩子每天6点起床,7点到学校,晚上7点半放学,回家作业写到11点左右,周而复始。我和孩子一起成为了睡眠不足的人。孩子每天扎到了作业堆里出不来,没有了兴趣爱好,没有了读书的时间,没有了时间去思考。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正是需要确定目标,寻找到自我的关键时候吗?我不敢想象,孩子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在这困境当中会丢失掉什么永远也捡不回来的东西?最为家长,我依然不能为孩子找到出口。
作家刘震云曾经十分深刻的剖析过我们现今的教育,他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教育本身就需要教育,我们通过传授标准答案的方式把一百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孩子。李希贵校长说:孩子变得越来越一样,越来越有一种共同的东西。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如果再往前走几步,就会离真正的教育越来越远。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让每个孩子都富有个性,都能在校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成长之路。”
走进这本书,走进北京十一中,一个孩子来了,再也不想离开的地方。烟花太绚烂,带给我在脑海中想象的各种画面,而又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感受:学校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317个课程,1335个教学班,孩子可以自由的“选课”“走班”每个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如何学习,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动机,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孩子和老师像朋友一样相处,每个孩子都在其中感受到了“自由”的力量。书中很多很多的事例,很多很多的尊敬,很多很多的哭和笑,很多很多的向往……
十一中就是学生的十一中,在这里孩子成为了自己。成为了自己,这可是不惑之年的我都没有企及的人生目标。这是一所学校,这也是一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