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眼泪与知识分子精神
主讲人:郦波 《百家讲坛》主讲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复兴国学,不光是学术传承,实际是为了每个人的信仰,为了我们这个民族。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临终时不仅埋怨赶来送终的学生子贡来得太迟,而且又掉眼泪又唱哀歌,表现得十分不甘心。孔子说:“赐,汝来何其晚也?”接着,孔子突然开始掉眼泪,吟诵了一首诗,“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南先生的伟大,在于他传承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不灭,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希望所在。孔子培养的学生,教育理想和实践是什么呢?从大师兄子路可以看到儒家第一大品质——担当;子贡则有很强的执行力,具有知行合一的品质;孔子最喜欢的颜回则体现了儒家最重要的精神——学,一辈子致学之乐。“佛言生时苦,圣言学之乐”,学习其实是人生最快乐的一件事。当下是国学最没落的时期,也是知识分子精神最没落的时期。如果知识分子有担当的勇、知行合一的能、不停追求的学,社会的底线就不会被突破。 孔子临终大哭还有一层特别重要的含义,那就是儒家知识分子也是世界知识分子追求的永恒和不朽。人之为人伟大的地方在于,我们可以在无穷的死亡与无边的黑暗,在短促的一生,局促的光明中,寻找永恒的价值,这就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孔子、南老,所有先贤的伟大之处。 孔子临终歌哭在生不在死,他关心的是生命问题,不是死亡问题。他关注的是生命的状态,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文化大宗师的特点,悲悯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