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前言
《资治通鉴》从大四就买了,一直摆在那里,开始一页一页地读。
上研一,发下宏愿,要在毕业之前,将资治通鉴最起码通读一遍。可是,事情的发展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凭借自己的意志努力,一直读到南北朝,之后就再难继续下去了。读后面忘记前面,尤其到了八王之乱那一段,简直无法卒读。线索太多,无法理清楚。读到那里,基本上算是读了一半了,但是也就成百里半五十了。计划宣告失败。
之后买了 kindle ,可以在一些碎片的时间读书。可以将厚厚资治通鉴,而且有幸下载到了胡注精装版。要知道这一版印成纸质书,可有厚厚的十二本呢!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件莫大的幸事。所以可以在通勤车上,利用每天早上的时间看二十多分钟。
这样下来,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也看完了十几本小书。但是总觉得没有读《通鉴》来得带劲,有味道。
所以最近一个月又重拾此前立下的计划,决心二次完成。但是为了防止向上次一样宣告失败,这次我决定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读。
首先,对于这种大部头的书,完全不能按照读小书的套路来走。小书前后也就十来天的时间就能读一遍,战线不会拉太长,而这种大部头的书,弄不好就得来一两年的时间甚至更多。
所以,决心用代码中常用的分而治之的套路来读。将这本书,按照司马光的划分方法来读。《通鉴》基本按照朝代的顺序,划分为:秦纪、汉纪、魏纪……。于是,我也可以这段时间只读秦纪,读完秦,中间的时间可以读读其他的书,来满足下自己的虚荣心(不然,到了年底的时候,人家问起来:您今年读了几本书啊?我只能答曰:0.2本)。简言之,以读断代史的方法来读通史。这样或许能够一段一段支离破碎的读完。
每读完一个时代,都要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写出来,记录下来,以加深自己的记忆,记录不必全而大,焦点可大可小,可以落在一个人物上,也可以落在一项诏令上,也可以落在一场战争上,甚至可以落在一个词语上。总而言之,每读完一块,总要留下点什么,不然就不能继续往前读。
这样下来,估计能成为一个系列了,希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能让自己坚持到读到宋。
以上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