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即便是两个人面对面的沟通,也会出现信息理解偏差的情况。由于能够及时反馈,良好的沟通很快就能使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达成一致——至少,这是双方确认的信息。
而用户需求来自用户群体,是一群人的需求,产品需求是产品经理根据前期的用户研究、分析后具象化的表达。这背后是产品经理一人面对用户群体的单向信息加工,双方基本不会有你来我往的信息反馈。可想而知,这种单向、一对多的处理方式,要准确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是有困难的。
产品经理在做信息加工过程中,也会代入自己的意志,很容易想着想着,就陷入自己的YY中,背离真正的用户需求。这方面,产品经理除了采用合适的分析工具,努力提高个人能力,多用心外,还真没捷径能直接感知到用户需求。除非你是乔布斯,不需要用户调研。
产品经理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初步了解了用户需求,接下来,就进行分类归整了。
按照KANO需求模型,用户需求包括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
基本型需求
首先要明确用户的基本需求,如果做出的产品连用户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谁还会用?所以做社交软件的,一定有信息沟通的功能,做电子商务的,一定有支付的功能,这是常识。
期望型需求
当提供此需求时,用户的满意度会上升;当不提供此需求时,用户满意度会下降。对于爱好健身的人来说,住的酒店有提供健身场所,一定是开心的,但如果奔着这念头下次入住,被告知没有了,这就大大失落了。
兴奋型需求
这类需求是用户意想不到的,如果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降低;当提供此需求时,用户满意度会大幅上升。功能机时代,大家习惯了诺基亚,乔布斯拿出iPhone,告诉用户,手机可以很酷,不用实体键,能够多点触控,可以是艺术品而不仅仅是工业品,所以消费者就对iPhone趋之若鹜了。
除了使用KANO模型,对于用户反馈的需求,还需要仔细甄别,不能因为用户说什么就盲目去实现,既要理解用户背后的意思,也要考虑实际可行性。
隐性需求
有个冷笑话,说是“某富翁娶妻,有三个人选,富翁给了三个女孩各一千元,请她们把房间装满。女孩A买了很多棉花,装满房间的1/2。女孩B买了很多气球,装满房间3/4。女孩C买了蜡烛,让光充满房间。最终……富翁选了胸部最大的那个!” 感觉被套路了吧?假设你是媒人,推荐的姑娘被看上的话会得到一笔钱,如果能识别出富翁的隐性需求,这笔钱妥妥的就是你的了。
不合理需求
互联网讲究“用户体验,一切以用户为中心”,马云将“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作为原则,对这些话的理解,是需要结合具体背景的。产品新人不能过于教条,对只言片语不加辨析去实践。BAT中,腾讯是以优秀的产品体验著称的,但腾讯视频对于免费用户,仍然有各种广告滋扰,这得多影响用户体验?!用户当然希望去掉所有广告,那产品经理为什么不去掉啊?简单说就是商业利益呗。
天马行空的需求
有些用户的需求本身就不具备实现的可能,至少从公司、团队的角度看是这样的。这种就可以忽略,礼貌告知用户,不要纠缠,不要浪费时间精力。我们知道出行是人的刚性需求,每年春运、国庆等假节日高铁票难买,机票昂贵。如果用户跟滴滴公司说有没办法提供核动力个人飞行器,尽管知道这是非常有潜力的产品,但滴滴绝对不会去做的,目前的技术就完全不具备可行性。
经过用户研究,了解了用户有哪些需求,并进一步进行需求甄别,终于过滤出产品需求的原材料——用户需求。通常产品经理会把这些用户需求放入需求池里(需求池可理解为一个仓库,储存成品原料),作为后续产品开发、优化迭代的依据。
自此,产品经理只是单单完成了用户需求的收集,我的妈!值得注意的是,需求池是动态变化的,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用户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减少。
总之,用户需求分析是产品经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对后续开发、运营销售而言,是方向性的,关系最终的产品能否满足用户需求,并赢得市场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