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进这间咖啡屋,忍不住慢下了脚步,你我初次相约在这里,解开了相约的序幕……”当大街小巷流行着这首千百惠的《走过咖啡屋》时,我还没真正地去过咖啡馆。那时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吧。乡下小镇是没有咖啡馆的,要城市才有开在繁华地段的咖啡馆,典雅奢华大气。
在我心中咖啡馆就代表着文艺、高雅、有品位,它似乎有点贵族的身份,让人仰视。去那里品的不是咖啡是情调。记不起第一次是在怎样的情景中走进咖啡馆,是独自一人还是结伴而行,只记得第一次去的是“名典”咖啡馆,当时苏城的咖啡馆也不多,最有名的就是“名典”。那墨绿色的外墙,体态优雅的服侍生,巨大吊灯下的三角钢琴,各色灯艺、花卉、画框、桌椅、咖啡杯……无处不透着优雅的情调。服务生送上咖啡、奶精、砂糖,我用造型别致的小勺搅拌着,三指捏起小巧的咖啡杯,慢慢抿一口,香滑顺溜的苦味溢满口腔,哇,这苦味还真不好喝,只得继续再放糖。虽然咖啡的味道我无法一下子热爱起来,但每次看到那些精致的富有艺术气息的杯、碟、壶、勺,总是羡慕得心痒痒的,恨不得把它们悄悄藏进包里,溜之大吉。
咖啡在十七世纪的欧洲处于时尚标杆的地位,是西方人日常的饮品,就像我们中国人的茶,正如奥地利诗人阿尔滕伯格说的:“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西方人对咖啡的钟情可见一斑。这舶来品闪着异域的神秘光环,让国人向往。通过漫长的渗透,来到了我们这个茶文化根深蒂固的国度,现在已成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饮品!
进入新世纪后,咖啡店像雨后春笋般得多了起来。店的名也别致多样“迪欧”“上岛”“新岛”“布拉格”“爱琴海”“城市月光”“花样年华”等,还有各种英文名字的咖啡厅……,许多品牌连锁店也开到了小镇上。咖啡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或三五成群,或两两相对,或一人独品,情侣、朋友、家人,咖啡厅成了人们拉近感情和距离,交流信息,商洽业务,处理问题的美好场所。平时不拘小节的人来到咖啡馆也变得温文尔雅起来,加倍地小心搅拌,优雅举杯,矜持颦笑,从容享受。平时大嗓门的女孩,这时降低了说话的分贝,甚至窃窃私语,巧笑倩兮,多了分温婉。有些不修边幅的男士,来到咖啡馆也是正襟危坐,举止绅士。总之,来到咖啡馆的人大多显得格外时尚有涵养有品味!
特别是近十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消费理念的不断更新,咖啡馆已不再高高在上,更接地气了,渐渐成了人们普通的休闲场所。特别是到了西方情人节或中国“七夕”情人节这类节日,咖啡馆更是生意火爆,推出各种情侣套餐,烛光、玫瑰、巧克力等营造出浪漫温馨的氛围,是年轻人趋之若鹜的场所。
前几年我也时常去咖啡厅,不是因为喜欢喝咖啡,而是喜欢那个环境,品味那份情调。有好几次到咖啡厅是来找一段两人独处的时光,分享一种情怀,也有时是为了疏通郁闷的心情,找个人聊聊,有时甚至是面对很难抉择的人生问题时,想独自静下来想想……
我喜欢闻咖啡的香醇,但不喜欢它的苦涩,每次喝咖啡总要加入砂糖或奶精或咖啡伴侣,又怕喝多了晚上睡不着。曾一度对咖啡比较迷恋,拿出家里一套骨瓷咖啡杯,在淘宝上找了好久,终于买到放置咖啡杯的架子,想慢慢欧化起来,养成每天喝咖啡的习惯,直至两罐雀巢咖啡变硬变质,还是没有养成喝咖啡的习惯。
我去过欧洲的法国、瑞士、意大利旅游,那里街头随处可见咖啡馆,店外面搭着凉棚,人们喜欢在露天喝着咖啡,随意闲聊。我们也入乡随俗,在埃菲尔铁塔旁的咖啡店,喝了杯3欧元的咖啡,味道还不错。据说现存最古老的咖啡厅,就是法国巴黎的普罗科佩,马拉、伏尔泰、海明威、卢梭、雨果等名人就是这家咖啡厅的常客,如果有机会再次去巴黎,必去那里喝杯咖啡,去感受一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们常出入的咖啡厅的绝世魅力。
这个暑假在多伦多,大儿子给了泡了杯正宗的猫屎咖啡,是他同学从马来西亚带回来的,据说真是从一种叫麝香猫的粪便中淘出来后再加工处理的。但我品尝后,觉得没啥好吃,反而像细沙似的粗糙干涩,味道也苦。或许冲泡方法的不当,或许我不懂品尝它的真味,反正是喝了半杯我就难以下咽了。
这几年,各类商圈遍地开花,各类茶室、酒吧、音乐餐厅不断兴起,人们的休闲生活更趋多样化,传统的咖啡厅慢慢萧条了起来,加上某些咖啡厅无法坚守自己的理念,棋牌室、餐厅等也登堂入室,它的高雅也大众化了,喝咖啡的人更是大众化了,嘈杂喧哗,咖啡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渐渐失去了它优雅的品性。而星巴克这类饮料咖啡渐渐占据了年轻一族的阵地。这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星巴克连锁店开到小镇上,开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也成了星巴克的会员,可见星巴克的影响力之大!
咖啡厅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见证了几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每次走过咖啡厅,还是忍不住慢下了脚步,不仅仅是想起某个人某个情景,更是在咖啡的香浓中,去忆起那些回不去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