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的古诗月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想再写点什么。于是我再一次翻开了书,然后看到这句话: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宗教只不过是黑暗生活之上点缀的漂亮补丁,是和疾病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但他们在诗歌里发现了这种灵感和情绪。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诗卷深切的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是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深情,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生。”
古人为什么这么爱写诗呢?我想不仅仅是为了科举考试,那个时候没有朋友圈和微博,诗词就是他们的日记吧。四季变换可以写,登高望远可以写,目断飞鸿的时候可以写,举杯消愁的时候也可以写。一篇篇日记,记录了一个诗人的理想抱负和悲欢离合,用感情和文字的力量,共享人间的欢乐和悲伤。
而儒家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功、立德、立言”。古人写诗词也是“立言”的一种。凡有作为的士人,都有诗集或词集流传后世,成为他们的精神地标。透过诗词,他们的光辉风范书写在历史丰碑上,这些诗词蕴藏了无穷的正能量,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
在古诗月的尾巴,我给豆豆读了一首词,念完之后豆豆问我:这是谁写的呀?在哪个年代?我笑着告诉他,这是外婆的词。豆豆张大嘴巴很惊讶说出了自己的疑问:我们现在也可以写诗的呀?我说对呀,诗词就是我们情感的寄托,外婆用自己的词把对老家的感情传递给了我们。我又带着豆豆再读了一遍,读之前告诉他,想象自己就在田野林间,耳边就是蛙鸣鸟叫。这一次,豆豆一边读,一边微笑着[愉快]:
「行香子·坡背后
去路横斜,幕幻晴纱。凝目处,几点梨花。
先峰岭上,树透风华。看山中景,林中树,画中家。青葱竹篓,小隐椿芽。轻松步,走过篱笆。
邻家小妹,正釆新茶。赏溪边鸟,田边耜,路边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