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可分和超平面
二分类问题
在机器学习的应用中,至少现阶段,分类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需求。特别是二分类,它是一切分类的基础。而且,很多情况下,多分类问题可以转化为二分类问题来解决。
所谓二分类问题就是:给定的各个样本数据分别属于两个类之一,而目标是确定新数据点将归属到哪个类中。
特征的向量空间模型
一个个具体的样本,在被机器学习算法处理时,由其特征来表示。换言之,每个现实世界的事物,在用来进行机器学习训练或预测时,需要转化为一个特征向量。
一般来说,特征空间可以是欧氏空间,也可以是希尔伯特空间,不过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在以后的所有例子中都使用欧氏空间。
直观上,当我们把一个 n 维向量表达在一个 n 维欧氏空间中的时候,能够“看到”的一个个向量对应为该空间中的一个个点。
这样来想象一下:我们把若干样本的特征向量放到特征空间里去,就好像在这个 n 维空间中撒了一把“豆”。
当 n=1 时,这些“豆”是一条直线上的若干点;当 n=2 时,这些“豆”是一个平面上的若干点;当 n=3 时,这些“豆”是一个几何体里面的若干点……
线性可分
现在再想想我们选取特征的目的:我们将一个事物的某些属性数字化,再映射为特征空间中的点,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对其进行计算。
比如,我们的特征向量是2维的,下面图中的红蓝两色点都是样本的特征向量,不过红色点对应的是正类,而蓝色点对应的是负类:
我们发现,哎?在当前的特征空间(上面二维坐标系)中,正负两类样本各自和自己的“同伙”“站在”一个阵营里,而这两个“阵营”之间,则已经有了一条隐隐的楚河汉界。
我们可以把这条楚河汉界(分割线)画出来,见下图中绿色线:
这样,两类样本完美地被绿线分隔开。此时,我们说这两类样本在其特征空间里线性可分。
上面的表述很不严谨,我们来看看线性可分严格的数学定义:
和 是维欧氏空间中的两个点集(点的集合)。如果存在维向量和实数,使得所有属于的点都有,而对所有所有属于的点则有。则我们称和线性可分。
超平面
上面提到的,将和完全正确地划分开的,就是超平面(Hyperplane)。
超平面:n 维欧氏空间中维度等于 n-1 的线性子空间。
1维欧氏空间(直线)中的超平面为0维(点),2维欧氏空间中的超平面为1维(直线);3维欧氏空间中的超平面为2维(平面);以此类推。
在数学意义上,将线性可分的样本用超平面分隔开的分类模型,叫做线性分类模型,或线性分类器。
什么样的超平面是最佳的呢,一个合理的策略是:以最大间隔把两类样本分开的超平面,是最佳超平面!
因此,我们将这样的超平面作为最佳超平面:
1.两类样本分别分隔在该超平面的两侧;
2.两侧距离超平面最近的样本点到超平面的距离被最大化了。
这样的超平面又叫做最大间隔超平面。
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
找到最大间隔超平面
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就是:以找出线性可分的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最大间隔超平面为学习目的的分类模型。
怎么能找到最大间隔超平面呢?
我们可以先找到两个平行的,能够分离正负例的辅助超平面,然后将它们分别推向正负例两侧,使得它们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大,一直到有至少一个正样本或者负样本通过对应的辅助超平面为止——推到无法再推,再推就“过界”为止。
下图是二维坐标系里,两个辅助超平面(蓝、红两条直线)的例子:
这两个超平面互相平行,它们范围内的区域称为“间隔”,最大间隔超平面位于这两个辅助超平面正中的位置与它们平行的超平面——图中绿线为最大间隔超平面。
用我们初中时就熟悉的表示方法来表示这两条直线,则:
蓝线:
红线:
设,位于(1)和(2)正中的绿线(所求最大分割超平面)则表示为:
将带入,然后将两侧同时减去,两侧同时加上,则有:
将,和两侧同时除以,则有:
设
蓝线:
红线:
绿线(最大分割超平面):
定义
现在我们先来熟悉一组符号:用来训练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样本记作:
其中,为 维实向量,而 的取值要么是,要么是,,为的标签,当时,为正例;当 时,为负例。
我们要找到将上面个样本完整正确地分隔为正负两类的最大间隔超平面。这个超平面由其法向量和截距确定,可用表示。
这个样本在特征空间是线性可分的,因此我们可以找到两个将正负两类样本分离到距离尽可能大的超平面,它们分别是:
(超平面1)
和
(超平面2)
通过几何不难得到这两个超平面之间的距离是,因此要使两平面间的距离最大,我们需要最小化。
学习目标
依据定义,我们知道样本数据需满足下列两个条件之一:
若,则
若,则
也就是说没有样本点处在超平面1和超平面2中间,且所有点都在正确的那一侧。
将上面两个式子合并一下就是。
也就是说,我们要最小化是有约束条件的,条件就是:
因此,求最大分割超平面问题其实是一个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我们要的是:
为了后面好算,我们用来代替,并将约束条件变一下形式:
这就是支持向量机的学习目标,其中是目标函数,我们要对它进行最优化。
对这样一个最优化问题,需要通过优化算法来求解。关于优化算法,我们之前学习过梯度下降法,简单直接,是不是可以应用到这里呢?可惜不行。因为,梯度下降是优化没有约束条件问题的算法。
此处我们遇到的,是一个有约束条件的最优化问题。在此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算法:拉格朗日乘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