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果园晨曲
作者:叶禄青
应老同学的邀请,我再一次到安远县的新园乡,欣赏这橙红辉映的“花果山”,和花果山下的新村美景。不到十年的光景,这里却今非昔比,让我刮目其中……
昨夜一场透雨,荡涤了果树上累积的尘垢,这万亩果园在晨曦里更显清丽明亮,绿影婆娑。
雨后的阳光是那样的温暖明媚,每一片树叶都含着晶莹的雨水,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山峦更为青翠,更加唯美。
雨过天晴,山清风氲,空气中夹带着这果园所特有的香韵。极目远眺,群山逶迤,峰峦叠嶂,浓密而青翠的桂皮树,宛如整齐列队的士兵,站立于大路两旁,树枝上,草丛里,吟唱的鸟儿,嘶鸣的蝉虫,好似专门欢迎我们这一批批造访的人群。
隆隆的马达声打破了山峦的寂静,拂拂的清风迎来了打理果园的人群。小轿车,摩托车,农用小三轮等,在山坑里轰鸣,从四面八方开进了果园的纵深。肩挑手提抄近路的孕妇走得有点儿气喘吁吁,唯那些村姑、靓妹走得步履轻盈,袅袅婷婷,谈笑风生,且歌且行。
雄鸡报晓,泉水叮咚,一群白鹅群情激昂,盎盎的鸣叫比洪钟还亮,可谓是这宁静晨曦里的绝响。
故乡的果园虽不能媲美天庭龙宫,其唯美的景致也不逊色于伊甸园的风景,这旖旎的风光,蓝天绿地所融合的神韵却是源自于果农们那辛勤的劳动和年复一年的打拼。
经过这十几年的大发展,这万里山林又重新焕发了生机,曾经的野岭荒山,如今变成了农民们的聚宝盆。我的同学郝梦来便是捧上这聚宝盆的第一人。
还在二十世纪末,后来居上的他,为了这片脐橙园可谓煞费了苦心。十年前的今天,他所在的这片果园还是荒山野岭。富有远见的他从农行一次贷款30万元,一分不欠的买下了现在这块丘陵地,经过两年的辛苦开垦,整个果园的脐橙树达到五千多株,四年后的第一次试挂果就很成功,从2007起每年采撷的鲜果产量就达到三十万斤,年收入早就超过六位数,遥遥领先于其他果农。
老同学精明过人。具有远见的他,为了能稳抓稳打,巩固现有产量的同时再扩大发展规模,而且在整个管理层面融入现代科学。早在六年前,他就将自己的小儿子送进了农业大学攻读茶果专业,学业有成的儿子不但是自家果园的宝贝,还渐渐地成为服务这一方百姓的果园专家。
类似于郝梦来这样的果农还有很多,他们不但在种植管理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还在市场销售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不再为愁买愁卖而烦忧。原来,果农们因为有了政府牵头的合作社为依靠,中介公司做依托,使得销售渠道一路顺畅,历年来很少出现大量的鲜果滞销。
听梦来介绍,这些年当地政府非常重视“三农”,为果农们做了不少实事。如今的果园全都实现了“三通”,不但能在果园使用移动电话,还能在果场的小洋楼里上网,在互联网上讨价还价做买卖。
与梦来相邻的一户陈姓果农对我说,他家的果园面积跟梦来差不多,早些年因为市场的原因弄得寝食难安人消瘦,一到新历年末就皱眉头。自从前年有了合作社就再也不用担心不用愁。他指着这满树的雏果对我说,今年花期较迟,加之雨水过多,结果的数量虽然将比去年少,但只要施肥、洒药等讲究科学,预计今年又是大丰收。
老陈和梦来一样,老子、儿子都开名车,生活起居和城里人没有两样。类似他们这样的果农还有很多,就现在的生活水平早就过了小康。他不无感慨的说,只是少喝了点墨水,不然我真的要给县委,县政府吟诗作画,唱一首赞美政府的好歌来。
一个早晨时间很是短暂,但却给我这个“老基层”实实在在地补了一课。目睹着故乡的巨变,许多往事就像这鸟儿一样掠过我的心头。
比如这杂草丛生的山野荒坡会变成金山银山,不曾想过;比如像郝梦来这样苦了大半辈子的农民变成了拥有百万资产的大老板,也未曾想过;还比如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也懂得运用现代管理知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未雨绸缪,且能驰骋于风云突变的销售网络,都不曾想到过。这时我才真正感觉到自己似未老先衰,停滞不前,观念陈旧,思想落后。
天道酬勤。上天只会偏爱勤奋的人们,付出的辛劳一定会有更多的回报,机遇和灵感往往只垂青于孜孜以求的人。看,这一排排青砖碧瓦,整齐靓丽的农民新村就是最好的佐证。只有十几年的光景,这一方百姓就历经了从年复一年求温饱,已经过度到富足有余乐逍遥的两层天。
谢绝了老同学陪我共进午餐的盛情,我独自驱车赶回城里,顾不得一天来奔波的疲惫,伏案执笔写下这篇散记。我要展现山乡巨变的新画卷;我要书写如诗如画的新农村;我要歌颂勤劳致富的新农民……
——乙未年夏作于故乡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