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年轻的时候,是需要那么一个两个的精神导师,不需要刻意去教,单纯的靠着他们自身魅力的吸引,言谈举止,潜移默化,让你逐渐感受到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就像《平凡的世界》中,田晓霞与孙少平,在他们上学那会,她就像一个精神导师一样,引导他读书,看报,探讨思想。
我的生活中虽然没有“田晓霞”,但一路走来,也有着那么一些同学,陡然间让你在生活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光亮,现在想来,真的,要感谢这些朋友。
上大学后,有了自己的时间,有了自己的空间,似乎终于可以停一停,喘口气,来想想自己的生命了。这时候,要说写作,是重新拾起了日记。
以前倒也写过日记的,还坚持了不少时间,积累下了好几个本子, 这恐怕是和写作最沾点边的事了,但以前写的东西,怎么说呢,我感觉不出它有任何价值,它无法像《安妮日记》一样,单纯从写作内容、写作水平看,就有很大的阅读价值。想想才13岁啊。但安妮写日记时并没想过后人能读她的日记,她是在为自己写。为什么要写呢?因为孤独(这个词是不是有点大了?)因为她发现她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她的原话!)很悲哀的事实吧?
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写日记这个事还是被耽搁了下来,现在想起来,可能是个很大的损失。因为那段日子,过的真不好受,用现在的话说,可以叫迷失了自己(虽然现在还很迷),但我想落下来其实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我还没有发现写作的妙处,没有发现文学的妙处。
以前看各种书,似乎只是为了增加知识,哦,看历史,你知道这谁谁谁了,看传记,哦,原来这个人这么回事,你又懂了,学古诗词也一样,哦,你能背出下一句,知道作者是谁!看书也是,你看过,记住了,就很厉害。这是偏向知识性的。而大学后,当没有人在逼你读书,当你没必要在去背那些诗词时,这时才有机会发现了文学或者说写作里本身的秘密了。
也说不上什么秘密,只是觉得自己的心灵这时突然被打开,看到了许多平常细微中不曾注意的东西,感受到了许多神奇美妙的事物和感觉。尤其是感觉,就像我是不太喜欢写读后感的,我更喜欢读书的过程中沉入的感觉,所以一本书读完,尤其是小说,我并不太想非要总结出个什么意义,告诉了什么人生道理,或者把一个故事压缩成几句简单话的介绍(虽然这对于介绍这本书很重要),我的重点可能在局部,一句句话所带入你进入的感觉,我常常觉得一本书的所能带来的丰富体验是远远不能用总结几个道理来概括的,对,是体验。写东西时也一样。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我读书很慢,还有自己的思维反应本身就慢,一本书读完,往往想不起任何感觉,要经过不知道多少时间的反刍消化,直到突然有一天,某个场景的触动,才让我对整个故事有种恍然大悟。
(齐悦梦想社群更文第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