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于行止

人性之受于天而合于道,圣人已明告人矣;然体认之,非自己用功不可。故修道之教,为体认人性也。

前半句话翻译过来,好听一点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难听一点的,“道理都说完了,自己爱做不做,关我屁事。”

之前有顺手截屏的习惯,手机自动保存云端,昨天清理数据发现了15年初的很多记录,发现那时候的自己简直弱爆了。那种状态……所有的请教都是求助。所谓的个人成长啊,读那么多书,听那么多讲座,参加那么多活动,结识那么多好厉害好厉害的人哦,如果最后无法意识到“体认”这一点,那些就都是表象和幻觉罢了。

所以醒醒吧。是你读书,还是书读你?是你去参加活动,还是被活动参加?是你谈恋爱,还是被恋爱谈了?是你上班还是班上你?……你是被滋养,还是被消耗?

所以后面那句说,修道之教,就是让你自己去体认人性。

最近在重想,修行修行,到底修的是什么?

大概在半年前的理解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但这还不够啊,还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所以大学里第一章里说“知止而后有定”。但怎么能一上来就知道知止呢?

这个过程类似女生买买买,扔扔扔,反复买扔之后,就知道自己适合穿什么衣服,喜欢什么款式了。很多“前辈”告诉你,“去做吧,年轻人多尝试。”这只是表象啊,体认体认,关键也要认呦。你能从几个方面来认知呢?知道做什么,知道不做什么,知道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每一点都是一层信息。把这些信息连接起来,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修于行止。行代表应为,止代表不为,在做与不做之间修行。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慢慢体认到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做好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最后达到该做的事都是喜欢的事儿,不该做的事都是不喜欢的,才叫“知行合一”。

所以小说中描写的修行高人,他们会去避免因果纠缠,只是遇事做事,不会没事找事儿。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境与修为,就能开辟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尊敬的家长朋友:您好!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阳光教育集团全日制事业部的大力支持,感谢您对事业部教师的真诚信赖,事业部全...
    张中山阅读 447评论 0 2
  •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
    Tom教练阅读 2,672评论 49 14
  • 寻访雪花玉1 赵志诚端了茶盅正倚在窗前思谋一桩交易。公园里出来进去的人,公园外川流不息的车都是他过眼的风景。 忽然...
    千誉嘉言阅读 216评论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