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着性子把《我和慈禧太后》看完了。
一本中学生作文水平的野史。作者也是一副中学生心智的样子,通篇多是细致笔墨描绘慈禧晚年的生活细节,夹杂着宫廷压抑氛围的描写,看到后来,让人憋闷。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穷众人之力,供一人享受,这享受怎么看都别扭。更何况,有些享受在现代人看来颇为荒诞。比如,只用新毛巾,只穿新袜子,用鸡蛋清去皱,用几乎没有去污能力的香皂洗脸洗澡……除了无聊,还是无聊。
她也不能算没有生活情趣,知道清晨去看荷花绽放,知道怎么用菊花鸡汤烫生鱼片,知道怎么养蚕缫丝,知道些音律诗词……虽然极尽“精致”之能事,可怎么看都像个特大号的地主老财关起门来混日子,浑身本事都用在感官享受上,几乎没有智力及灵性生活——她倒也知道供奉菩萨,在她心里,菩萨恐怕跟狐仙没多大区别。
太后的物质享受,无疑建立在底层大众的劳作上。往小了说,就是宫里伺候她的那些太监、宫女。整个后宫看上去像个自给自足的中世纪庄园——当然是豪华版的——奴仆们的分工极为细致:磨珍珠粉的、挑选玫瑰花瓣的、伺候洗澡的、伺候菊花的、专门养狗的……太后只有一个,那些穿不完的衣服、看一眼就入库的凤履、戴不了的首饰…存放在一个又一个宫殿里,看管这些宫殿又要有一批专人负责。
这种被物欲充斥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副作用显而易见,太后的见识怎样也越不过那道红墙,遇到家国大事,只好推卸责任,躲回安乐窝里闭目塞听,得过且过。
这个销金兽似的老太后,让制造她、支撑她的制度加速毁灭。她对毁灭的到来并非一无所知,对毁灭的理解却非常有限。除了在朝廷上唱唱政治正确的高调,她就只能痛恨不知何故冒出来的“凶兆”了,比如秋天盛开的玉兰花,忽然覆盖京城的红色云彩等等。据说,她晚年酷爱占卜,宫里供奉醮坛,甚至用卜算决定国策。
没办法,你又能指望一个地主老财做什么呢?更何况,这位老财正处在“百年未遇”的历史十字路口,比她本事大十倍的明君能臣,也未必能看清局势,力挽狂澜。
无论谁做历史这部大剧的主角,能做的都很有限,最多只能加速或推后历史的进程。作为一个有自知之明的老太后,她不会不明白这一点。一个积重难返、破破烂烂的天下,靠着修修补补,支撑一天算一天,又何必活得那么清醒,反而浪费了美好世界带来的感官享受呢?
这么一看,太后也有她的小智慧呢。谁又不是在生活的剧本里尽量活得舒展些呢。被“奶头乐”哄得团团转的我们,又比太后高明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