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女孩,她上学的时候不用什么精力语文就能拿到很高的分数,在学校只要参加写作比赛就能获奖,作文也常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朗读,她长大以后回忆那个时候常常想也许她是有点写作天赋在身上的,只是她当时没有重视,更没有珍惜。
中考结束到高中选择文理科的时候,她知道自己的理科成绩差的一塌糊涂,为了避免了物理,化学,生物这些理科的攻击,她选择了文科——这样就只和数学死磕到底就好了,后来她确实也在高中三年几乎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数学上,无奈高考的时候数学成绩依然不理想,并没有如所愿把瘸腿(高中时老师会把学生最差的一门课叫做瘸腿)补上来,因为身在文科班,语文凸出的分数也并不能补回数学瘸腿的分数。最终考了一个二类本科的分数。
但是分数以外,对她造成的软性伤害却是终生的,至少到现在她依然不能摆脱。
高中三年时间老师们都一致认为大家要尽量保持所有学科齐头并进,这样高考计算总分才能有胜算。同学们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高中三年大家都很痛苦,因为每一个人都在跟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学科死磕,枯燥无味,挫败连连,日复一日。就这样三年时间足以把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变成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
每次作文获奖的喜悦维持不了几分钟,班主任就会马上提醒她你的作文成绩再好,也只占高考总成绩的一小部分,你还是要把精力放在数学上。同学们也在争相比赛自己瘸腿学科的成绩,消极负面情绪弥漫在每次考试成绩出来以后。渐渐的,她忘了自己语文的优秀,只记得数学差的要死,自己笨的要死,为什么总也学不会。
就这样,她被禁锢在自己的围城里,老师们禁锢在自己大一些的围城里,大家谁也出不去。
直到现在,她终于明白,其实不要总盯着自己的弱势,很少有人可以成为全才。人的一生如果能在一个领域发光发热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应该多发挥自己的优势,丰富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才可以正向发展。
可是被打击多年的信心,已经形成了不自信的习惯,就算意识到也很难改变,她直到现在都一直在自我激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