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UGC内容生态下,运营者往往无需亲自参与到具体内容的生产,只要明确了内容的边界和规则,维持好氛围和环境,然后鼓励生产更多优质内容,然后筛选即可。
而到了PGC模式,就不一样了,运营者可能需要自己亲自做内容,或者是参与到内容生产的某个具体环节中,如选题、审稿等等。
这就衍生出两个主要问题:
问题1:如何写出好的、用户爱看、爱传播的单篇内容呢?
问题2:如何保证PGC内容生产的长期稳定供应?
1.如何写出好的、用户爱看、爱传播的单篇内容呢?
一般,单片内容的生产,都会有一套简单的流程,大致上分为4步:选题策划——资料收集&整理——内容加工生产——内容组织&呈现。
1.1选题策划
很多时候, 选题策划的好与坏,决定了50%以上的内容效果。一流的选题,三流的内容,在内容对外反馈上都不会太差;反之,三流的选题,一流的内容,也会在内容反馈上先天不足。
什么是比较好用的选题策划方向呢?
如:
对知名对象的吐槽
对经典案例、对象的专业深度分析,
颠覆认知的观点、论点,
热点事件的差异化视角解读、分析
数据、盘点、预言类
共鸣性问题解读
与星座、八卦等大众化体结合的娱乐类内容
精彩故事、段子类等消费娱乐型的内容
1.2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这一步没有捷径和特别的方法,关键是要先想清楚,然后再去执行。
1.3内容的具体加工与生产
首先,在技法上,需要日常的持续积累与反复练习,别无他法。
其次,对于“没灵感、写不出来、 写不顺畅”等导致内容完成不了的情况,有两个方法:
其一,学会收集灵感。灵感稍纵即逝,所以在有灵感的那一刻就得立即记下,不论是手机还是纸和笔都可以。
其二,先确立内容框架,再逐次填充细节。常见的内容类型有归纳型内容、演绎型内容。
归纳型内容需要围绕某个中心点从不同的方面去阐述,就像金字塔式的结构。
演绎型内容,虽然不用像归纳型内容那般结构严谨,但也需要有一条主线,沿着主线展开具体的情节。
1.4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说白了,就是内容的编排、排版。这里要注意一点,运营者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某种特定编排风格,就不要经常更换,因为用户已经形成了阅读习惯。
2.如何保证PGC内容生产的长期稳定供应?
在一个PGC体系下,所有内容生产者都应该是相对可控的,这就需要运营者把内容生产的任务逐层分解拆分下去,然后通过各种手段确保如期完成。
如A同事,每周输出一篇技能干货类文章。
B同事,每周出两篇趣味知识型文章。
C同事每两周推出一篇个人工作深度思考文章等等。
生产者如果是工作同事,那么采取催稿的方式即可;生产者如果是外部签约作者,可能还需要结合机制、激励、心理关怀等软硬兼施的方法。
在PGC内容的长期规划上,如经营一个长期的专栏、负责一个公众号内容等,还需要一些策略,常见的策略如——常规内容保底、爆款内容重点突破。
一个正常运转的内容生态,不可能一直只保持所有内容都只有60-70分,也不可能每天都有100分的爆款内容,但是爆款内容需要时不时产出,以刺激读者关注并留下。如每两周精心打造一篇爆款内容。
以上,便是PGC模式内容得以持续生产的流程。PGC内容体系的搭建,需要无数的细节叠加,才能形成合力。
——核心观点来自《运营之光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