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你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就注定要失去另一样。”这条路需要我们都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企业家马云:“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路遥,男,中国当代作家,1949.1.22--1992.11.17,本名王卫国,陕西榆林清涧县人,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等,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在高中时代就认真读完了,只是那时候还太年轻,很多认知达不到现在的水平。后来经历多了,每次的收获也就都是与众不同的。跟作者同样土生土长在大西北的我,跟作者和主人公相距不远(陕西分为陕南、陕北、关中,作者北,本人中),这可能也是我对这本书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吧?
故事轴线:回到土地--离开土地--回到土地
20世纪80年代,国家把户籍制度清晰的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城乡差别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制度、生存方式、文化特征、价值观念等(不可否认,现在也还存在诸如去城里、回乡下之类的口头禅),城乡差别比如在劳动分配制度方面:1.城市人,固定工资、医疗退休制度、福利待遇等;2.农村人:按时交粮,完成税费、无偿劳作等。当时的举措让农村人更受限于土地,直接导致了相对贫困的状态,从而产生了身份差异和对立概念,影响至今......(卑贱农民&知识分子、普通百姓&达官显贵)后来商品经济的活跃打破了农村的僵持与保守,一直困守在土地的青年内心骚动和怀疑不满也就不足为奇了。基于这种历史背景下强烈的等级观念、城乡差异,加之复杂的人性,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做出选择呢?
任何人不管其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和人生起点如何,都应该同等地具有人生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权力!故事主人公高加林渴望离开贫穷落后的农村,到更广阔的城市天地去生活,其实这是一种平等、民主的生存观念。强烈的诱惑让他不想再跟父辈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他不想过那种为生活而生活的简单生活方式,所以大胆抛弃了农民固有的那种传统狭隘观念。但现实与理想总是相差极远,他要承受来自恶劣自然环境、封建陈规陋习和城市人高傲所带来的深重痛苦和屈辱......悲苦不仅来自物质层面,更来自精神层面!其实他诠释了一种典型的人生模式,身上有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
这部经典中篇小说的发表标志着作者的文学之路开始步入巅峰,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的地位,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索。
强烈推荐带着对作品的敬仰和自省的心情去读路遥的《人生》
致敬经典!致敬路遥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