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时代变好了,我们却没有
2019年11月27日,台湾艺人高以翔在录制节目中晕倒,抢救无效辞世。事发之日他已连续工作17个小时,“我不行了”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2019年11月24日,一篇名为《网易裁员,让保安把身患绝症的我赶出公司。我在网易亲身经历的噩梦!》的文章在朋友圈流传,文中作者亲述自己在网易5年兢兢业业的工作,累垮了身体,只换来公司的诬陷和暴力驱逐。
原始人一天用两小时采摘,十二小时玩耍,现代人一天用十二小时工作,两小时研究“如何提高休息效率”。
究竟怎么回事?明明GDP在增长、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变好,而我们却没有。焦虑、压力无处不在,抑郁症、自杀人数逐年上升,资本家大肆鼓吹的996被更多人接受,加班成为一条默认的职场潜规则,每个人都在拼命奔跑,唯恐落后。
近日,我读了一本由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未来简史》,发现一些有趣的观点可以诠释这种现象——科技在改变生活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吞噬了人类的幸福感。作者尤瓦尔·赫拉,1976年生,系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著有《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
我个人认为《未来简史》是一部“神作”,逻辑性极强,其在回顾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推测出人类的未来。
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用阶级”,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智神”。——《未来简史》
01 社会发展趋势:只有少数人得到进化
《未来简史》以“人类新议题”切入,围绕“智人征服世界、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智人失去控制权”三个主题开展,推理演绎出绝大部分人会沦为“无用阶级”,甚至会被少数“智神”舍弃,科技的发展,正在加速这一天的到来。
智人征服世界。
原始社会,人和动物平等和谐。农业革命后,智人凌驾于动物之上,诞生有神论宗教,建立了自己与神的对话——人乃万物之灵,动物是人的资产,人可以通过献祭获得神赐予的统治权。科学革命后,智人凌驾于神之上,催生人文主义宗教,删除了人与神之间的对话。
智人主动为世界赋予意义。
人文主义诞生的本质是科学和宗教的妥协,上帝已死,社会并未奔溃,人的行为由上帝约束转变为由自己决定。政治上,相信选民可以做出最好的选择。经济上,相信顾客永远是对的。美学上,看的人觉得美就是美。伦理上,感觉是对的就去做。教育上,为自己想。人类想忏悔,不需要拿着圣经,向主教哭诉,向教会捐款,只需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宽恕。
之后,人文主义分裂为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科技结合,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工厂的出现,提高了生产效率,迫使农耕文明迈入工业文明,人类开始接受资本家的压榨。但科技的脚步不会停止。
第三阶段,智人失去控制权。
科技由服务人类变为威胁人类,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颠覆了人对自己的认知——生物就是算法、构成人的算法并不自由、外部算法会比人更了解自己。
算法比人类更具有价值和权威,凌驾于算法之上的少数人会成为智神。甚至,出现新的宗教——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彻底将人视为数据。科学的步伐越迈越大,没有人知道未来的世界是怎样的,但人的生存环境确实愈加严峻。
《未来简史》为我们画出一条隐形的社会趋势——科技进步将大部分人变为“无用阶级”,少部分进化为“智神”,我们不断压缩生活,努力工作,争当智神,在幸福指数下降的同时提高耐受的及格线。
02 竞争加剧:我们的竞争对手有多强?
社会趋势是相对的,但竞争确是绝对的——上班时间在延长;市场议价能力在降低;后起之秀在增加。
竞争加剧的背后原因是,对手数量上增多,质量上变强。
分工在提高社会效率的同时增强了人类的可替代性。
《未来简史》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
原始人离开家走向森林采摘,他需要的知识是什么?采摘的植物是否有毒、哪里可以寻到所需食物、如何捕捉小型猎物、怎样躲避危险大型动物等。现代人离家谋生,只需要掌握小部分专业化知识即可。规模化分工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人的独特性。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替代原始人,但成千上万学校批量培养出的劳动力可以接替你的工作。
伴随意识和智能的分离,高度智能化的科技纳入竞争对象。
如果你身体不舒服去看医生,进入医院无需排队,就有医生上来嘘寒问暖,帮你检查身体,记录病史,治疗开药,不收红包,在完成这一波操作的同时还能关注你心情,选择最恰当的语言缓解你心中的不安,你一把握住医生的手,表达你心中的感激之情,却只摸到了一片冰冷,原来这个医生是个机器人,你会不会以为自己病的更加严重了?
医患矛盾如此激烈的今天,培养一个医生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如果开发一个机器人,给他植入含有所有病例的芯片,无论面对多少患者,都能保持和颜悦色,那么医生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这可不是开玩笑,人工智能不单单指无人机、无人驾驶,除了医生,《未来简史》对音乐家、作曲人、棋手这类有高度行为意识的人都提到了相应的人工智能。
并非危言耸听,学校学到的知识,淘汰率居高不下。十几年所学不如一个小小的芯片。人工智能这个竞争对手,比我们拥有更强的智力、体力和更少的要求,怎能不加剧竞争?
03数据洪流:人类自身价值在贬值
在万物互联网的时代,人的价值逐渐从“互联网的设计者”降级为“芯片”,再降级为“互联网的数据”,最后很可能在数据的洪流中被完全冲散。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场景一:万物皆可电子支付。
去超市亦或菜市场,二维码到处可见,随便一扫就可以在几秒之内完成支付,同时,你的身份、支付信息、消费记录也在几秒之内融入了互联网。
场景二:随时分享生活。
古人看见大好河山,会吟诗作对。现代大部分人会选择发朋友圈、微博、抖音,时刻关注有点击率和点赞数,没有在短时间获得关注就会陷入一种焦虑和恐慌中,生活成为一种强制分享。
场景三:手机不离手。
公交、地铁,拿着手机刷着微博、朋友圈、淘宝、地图、新闻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信息随时在汇入互联网,淘宝比你更了解你需要的物品、地图比你更清楚你走过的路、微博比你更明白你喜欢的人。
当人沦为为互联网提供数据的附庸,存在价值将极大缩减,可怕的是这一可能变现的时间在缩减。我们甚至在争先恐后地为互联网提供信息,不甘落后于人。
价值在降低,越来越被人轻视,幸福指数如何能提升?
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忙碌。时代在变好,我们却没有。我们再也无法像原始人一样无忧无虑的享受生活,原因很多,《未来简史》从智人科技发展的角度诠释了人类面临的窘境,虽未实现,但趋势已显,不失为一种另类解读。
总体看来,这本书非常值得推荐,除了神逻辑,还有很多颠覆性的概念,比如“万物互联网”、“互为主体”、“体验自我与叙事自我”、“分散式处理与集中式处理”等。
在结尾处,作者为我们是否会被万物互联网取代给读者留下了遐想,这本书为不明所以被生活裹挟的我们创造了新的看世界的眼光,鼓励我们停下焦急的步伐思考下科技变迁对个人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