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中国 015期 陈英泽的银壶
在景德镇,有一个90后打银的年轻小伙。每天清晨,他都会泡上一壶茶,在云影浮动的山间,开始一整天的打银工作。
六年时间,在别人眼中,他的日子单调乏味,心里似乎只有一把银壶。他却从不对此多做解释,唯有举起木锤,一锤一锤敲打在银块上。
直到你亲眼看见他做的银壶,或许会明白,在他心里还住着一个繁华世界。
壹
打一把银壶,爬一座高山
在景德镇,陈英泽只做两件事:爬山、打银。
这是陈英泽打的银壶“峦”。灯光把银白雪亮的壶体照得明媚耀眼,沟壑纵横的山纹从壶底往上蔓延,壶顶的怪石嶙峋安静驻立着,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在白雾的笼罩下初显锋芒。恰如诗云:“拨开云雾见青天,守得云开见月明”。
打银,对于当代人来说是一种苦力活。尤其是今天,机器制作一个银壶只需1分钟,何苦用手?可对于90后的陈英泽来说:“用机器做的每个都长得一样,不像手打出来的,有活气”。
独立手造一把银壶,要经过溶银、定尺寸、毛坯、粗坯、精坯、表面肌理锤击等等十多个步骤,没有十天半个月的全身投入,根本无法成行。不仅如此,最难的是你心中银壶的模样,每锤敲一锤,都是一种笃定,也是一个指引。
用陈英泽自己的话来说:“打一把银壶,就像爬一座山,越接近山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定力”。
貳
千锤万炼出沉银
陈英泽常说自己和普通的打银人没什么不同,如果有,大概是太喜欢中国的山水,所以他做的银壶,有仙气。
就像这把银壶“岚”。壶身上那弯弯曲曲的线条,是中国画里的溪流;一圈圈的漩涡,则是鹅卵石的纹理;自然而然的枯藤,寓意着这把壶生长于山野,临溪水而活。在陈英泽看来,自然而然,才是生命的大美。
我不禁问道:“灵感来自于哪里呢?”
“鬼市”,就是陈英泽打银的秘密。每逢周一,他都会去景德镇最出名的“鬼市”淘换古旧器物。“越老的东西,越能吸收天地精华,甚至还会衍生出你根本想象不到的美。”陈英泽说道。
就这样,他在老器物中找灵感,尤为喜欢的就买回家,慢慢琢磨。有时它会把老器物身上的纹理在铁片上复刻,有把握了便打在银壶身上。耐心、毅力,都是景德镇这所城市教会他的。
有道是,千锤万锻出沉银,可若放在陈英泽身上,与其说打银,倒不如说他在打磨自己。
一锤一定,一壶一人,打银,也是为了和这慢生活的小镇融为一体,直至风动云涌,树摇叶落,慢慢滋生出让人沉迷的自然生长之力。
叁
打银,是一场耐得住寂寞的修行
自古以来,民间手艺都被认为是谋生的手段,喝茶用的杯子、吃饭用的碗、写字用的笔......在科技与机械唱主角的今天,有的手艺淡出了舞台,有的手艺被承袭下来,可这些手艺人却常常被人理解为“孤独”、“寂寞”、“酸苦”...
陈英泽却对我说:“打十次也好,打八万次也好,每一次都是创作,每敲一锤,虽然未知,却会让我更加清晰这把壶的模样,我渴望着不一样的结果。”
陈英泽的世界很小,他守着一方天地,缓慢地敲打着银壶。当你路过时,他正心无旁骛地用高温火枪让银块变得柔软,然后迅速将银块延展开,压成片,剪成圆形,
通过在铁砧子锻造成型,一锤又一锤细细敲打着,直至山形初现,直把寂寞打穿。
于是,当我们用这样一把独一无二的银壶煮茶烧水时,也如同经历了一场耐得住寂寞的修行。
如果你问陈英泽为何喜欢打银?
他会说:我只是用这样一种方式,守住一方繁华世界。是的,如此而已。
文字为物道原创,部分图片由「陈英泽」授权提供,部分图片由物道实物拍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