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棵没有环的树上,每个节点肯定有其父亲节点和祖先节点,而最近公共祖先,就是两个节点在这棵树上深度最大的公共的祖先节 换句话说,就是两个点在这棵树上距离最近的公共祖先节点。
有人可能会问:那他本身或者其父亲节点是否可以作为祖先节点呢?答案是肯定的,很简单,按照人的亲戚观念来说,你的父亲也是你的祖先,而LCA还可以将自己视为祖先节点。
求LCA算法常用的三种tarjan/倍增/ST
tarjan求LCA原理:
声明下面内容参考:大佬传送门https://www.cnblogs.com/JVxie/p/4854719.html
举个例子吧,如下图所示4和5的最近公共祖先是2,5和3的最近公共祖先是1,2和1的最近公共祖先是1。这就是最近公共祖先的基本概念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求这个最近公共祖先呢?
什么是Tarjan(离线)算法呢?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次遍历中把所有询问一次性解决,所以其时间复杂度是O(n+q)。
Tarjan算法的优点在于相对稳定,时间复杂度也比较居中,也很容易理解。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Tarjan算法的基本思路:
1. 任选一个点为根节点,从根节点开始。
2.遍历该点u所有子节点v,并标记这些子节点v已被访问过。
3.若是v还有子节点,返回2,否则下一步。
4.合并v到u上。
5.寻找与当前点u有询问关系的点v。
6.若是v已经被访问过了,则可以确认u和v的最近公共祖先为v被合
并到的父亲节点a。遍历的话需要用到dfs来遍历(我相信来看的人都懂吧...),至于合并,最优化的方式就是利用并查集来合并两个节点。
void dfs(int u)
{
vis[u]=1;
for(int i=0;i<ve[u].size();i++)//遍历子节点
{
int v=ve[u][i];
dfs(ve[u][i]);//还有子节点
ouin(u,ve[u][i]);//合并父子节点
}
for(int j=0;j<pp[u].size();j++)//寻找当前点u有询问关系的点
{
int w=pp[u][j];
if(vis[w]==1)//如果点已经被访问,就确认父节点是谁
{
ans=find(w);
}
}
}
建议拿着纸和笔跟着我的描述一起模拟!!
假设我们有一组数据 9个节点 8条边 联通情况如下:
1--2,1--3,2--4,2--5,3--6,5--7,5--8,7--9 即下图所示的树
设我们要查找最近公共祖先的点为9--8,4--6,7--5,5--3;
设f[]数组为并查集的父亲节点数组,初始化f[i]=i,vis[]数组为是否访问过的数组,初始为0;下面开始模拟过程:
取1为根节点,往下搜索发现有两个儿子2和3;
先搜2,发现2有两个儿子4和5,先搜索4,发现4没有子节点,则寻找与其有关系的点;
发现6与4有关系,但是vis[6]=0,即6还没被搜过,所以不操作;
发现没有和4有询问关系的点了,返回此前一次搜索,更新vis[4]=1;
表示4已经被搜完,更新f[4]=2,继续搜5,发现5有两个儿子7和8;
先搜7,发现7有一个子节点9,搜索9,发现没有子节点,寻找与其>有关系的点;
发现8和9有关系,但是vis[8]=0,即8没被搜到过,所以不操作;
发现没有和9有询问关系的点了,返回此前一次搜索,更新vis[9]=1;
表示9已经被搜完,更新f[9]=7,发现7没有没被搜过的子节点了,寻找>与其有关系的点;
发现5和7有关系,但是vis[5]=0,所以不操作;
发现没有和7有关系的点了,返回此前一次搜索,更新vis[7]=1;
表示7已经被搜完,更新f[7]=5,继续搜8,发现8没有子节点,则寻找与其有关系的点;
发现9与8有关系,此时vis[9]=1,则他们的最近公共祖先为>find(9)=5;
(find(9)的顺序为f[9]=7-->f[7]=5-->f[5]=5 return 5;)
发现没有与8有关系的点了,返回此前一次搜索,更新vis[8]=1;
表示8已经被搜完,更新f[8]=5,发现5没有没搜过的子节点了,寻找与其有关系的点;
发现7和5有关系,此时vis[7]=1,所以他们的最近公共祖先为find(7)=5;
(find(7)的顺序为f[7]=5-->f[5]=5 return 5;)
又发现5和3有关系,但是vis[3]=0,所以不操作,此时5的子节点全
部搜完了;返回此前一次搜索,更新vis[5]=1,表示5已经被搜完,更新f[5]=2;
发现2没有未被搜完的子节点,寻找与其有关系的点;
又发现没有和2有关系的点,则此前一次搜索,更新vis[2]=1;
表示2已经被搜完,更新f[2]=1,继续搜3,发现3有一个子节点6;
搜索6,发现6没有子节点,则寻找与6有关系的点,发现4和6有关系;
此时vis[4]=1,所以它们的最近公共祖先为find(4)=1;
(find(4)的顺序为f[4]=2-->f[2]=2-->f[1]=1 return 1;)
发现没有与6有关系的点了,返回此前一次搜索,更新vis[6]=1,表示6已>经被搜完了;
更新f[6]=3,发现3没有没被搜过的子节点了,则寻找与3有关系的点;
发现5和3有关系,此时vis[5]=1,则它们的最近公共祖先为>find(5)=1;
(find(5)的顺序为f[5]=2-->f[2]=1-->f[1]=1 return 1;)
发现没有和3有关系的点了,返回此前一次搜索,更新vis[3]=1;
更新f[3]=1,发现1没有被搜过的子节点也没有有关系的点,此时可以退出整个dfs了。
经过这次dfs我们得出了所有的答案,有没有觉得很神奇呢?是否对Tarjan算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了呢?
#include<iostream>
#include<cstdio>
#include<string.h>
#include<vector>
#define MAN 10005
using namespace std;
vector<int> ve[MAN];
vector<int> pp[MAN];
int fa[MAN],vis[MAN];
int ans,n;
int find(int x)
{
if(x==fa[x])
{
return x;
}
else
{
return find(fa[x]);
}
}
void ouin(int x,int y)
{
x=find(x);
y=find(y);
if(x!=y)
{
fa[y]=x;
}
}
void init( )
{
for(int i=0;i<=n;i++)
{
fa[i]=i;
ve[i].clear();
pp[i].clear();
vis[i]=0;
}
}
void dfs(int u)
{
vis[u]=1;
for(int i=0;i<ve[u].size();i++)
{
int v=ve[u][i];
dfs(ve[u][i]);
ouin(u,ve[u][i]);
}
for(int j=0;j<pp[u].size();j++)
{
int w=pp[u][j];
if(vis[w]==1)
{
//cout<<w<<endl;
ans=find(w);
}
}
}
int main( )
{
int t,x,y,a,b;
scanf("%d",&t);
while(t--)
{
scanf("%d",&n);
init( );
for(int i=1;i<=n-1;i++)
{
scanf("%d%d",&x,&y);
ve[x].push_back(y);
vis[y]=1;
}
scanf("%d%d",&a,&b);
pp[a].push_back(b);
pp[b].push_back(a);
for(int i=1;i<=n;i++)
{
if(vis[i]==0)
{
memset(vis,0,sizeof(vis));
dfs(i);
break;
}
}
// for(int i=1;i<=n;i++)
// {
// cout<<fa[i]<<" ";
// }
cout<<endl;
printf("%d\n",ans);
}
return 0;
}
RMQ与LCA
参考大佬传送门https://www.cnblogs.com/scau20110726/archive/2013/05/26/3100812.html
首先阐述一下RMQ怎么能和LCA扯上关系呢?现在思考一下,最近公共祖先求的是两点的最近的公共祖先。而祖先肯定是在两者上面的,那这么说,祖先的深度是小的。那这样就可以将RMQ与最近公共祖先联系起来了。但是要怎样遍历一棵树才可以将它的深度分清楚呢。
先来操作一波
上面是什么遍历呢。可以看出它是先根,再左再右。这样能保证根一定在前面被遍历。那这样的话根的深度就比子节点小了。
还要注意,这个遍历的特点哦!有回溯的过程哦!保证根节点都在两者之间。
分清遍历序号和节点序号(如图中的A,B......)哦!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dio>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queue>
#include <cmath>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20010;
int n;
int head[M],cnt=0;
int vis[M],tot;//tot遍历的序号
int depth[M],tra[M];//depth数组记录每次遍历的深度,tra数组记录的是遍历的节点序号
int dp[M][25];//从第i个连续的2^j深度小的遍历序号
int first[M];//记录每个节点序号第一次出现的遍历序号
struct node
{
int v,nxt;
}edge[M];
void add(int x,int y)
{
edge[++cnt].nxt=head[x];
edge[cnt].v=y;
head[x]=cnt;
}
void dfs(int x,int deth)
{
vis[x]=1;
tra[++tot]=x;//记录节点序号
depth[tot]=deth;//记录每次遍历序号对应的深度
first[x]=tot;//记录节点序号第一次出现的遍历序号tot
for(int i=head[x];i!=-1;i=edge[i].nxt)
{
int u=edge[i].v;
if(!vis[u])
{
dfs(u,deth+1);
tra[++tot]=x;//遍历回溯
depth[tot]=deth;//每个遍历序号的深度
}
}
}
int find(int x,int y)
{
if(depth[x]<depth[y])//深度小的,返回遍历序号
{
return x;
}
else
{
return y;
}
}
void ST(int n)
{
for(int i=1;i<=n;i++)
{
dp[i][0]=i;
}
for(int j=1;j<=24;j++)
{
for(int i=1;i+(1<<j)-1<=n;i++)
{
dp[i][j]=find(dp[i][j-1],dp[i+(1<<(j-1))][j-1]);
}
}
}
int RMQ(int i,int j)
{
int k=log2(j-i+1.0);
return find(dp[i][k],dp[j-(1<<k)+1][k]);
}
int LCA(int u,int v)
{
int x=first[u];
int y=first[v];
if(x>y)
{
swap(x,y);
}
int res=RMQ(x,y);//得到了深度最小的遍历序号了
return tra[res];//返回节点序号
}
int main( )
{
int t,n,x,y;
cin>>t;
while(t--)
{
tot=cnt=0;
memset(head,-1,sizeof(head));
memset(vis,0,sizeof(vis));
cin>>n;
for(int i=1;i<n;i++)
{
cin>>x>>y;
add(x,y);
vis[y]=1;
}
for(int i=1;i<=n;i++)
{
if(!vis[i])//寻找根节点开始遍历
{
memset(vis,0,sizeof(vis));
dfs(i,1);
//cout<<i<<" i "<<endl;
break;
}
}
ST(2*n-1);
// for(int i=1;i<=2*n-1;i++)
// {
// cout<<tra[i]<<" ";
// }
//cout<<endl;
cin>>x>>y;
cout<<LCA(x,y)<<endl;
}
return 0;
}
倍增
倍增中的ST函数的意思是: 在ST算法中,我们维护了一个数组,表示的是以下标为i为起点的长度为的序列的信息。然后用动态规划的思想求出整个数组。刚才在上面说我们求LCA时一次要跳2的幂次方层,这就与DP数组中下标 的定义不谋而合了。所以我们定义倍增法中的存放的是:结点 的向上 层的祖先。例如下面这个图:
;结点4的向上层的祖先是结点1。
;结点10的向上层的祖先是结点2。
特别地,,结点6的向上层的祖先是3,即6的父节点。而这一现象正好可以当做DP的初始条件。为的父节点。下面写出递推式:
,如何理解这个递推式呢?是结点i往上跳层的祖先,那我们就在跳到这个结点的基础上,再向上跳层,这样就相当于从结点i,先跳层,跳到得到祖先节点,节点()再跳层,最后还是到达了层
,表示的是节点10跳1层到节点5,节点5在跳一层就不是节点10跳了2层了。。。。。再看这副图:
#include<iostream>
#include<cstdio>
#include<cstring>
#include<algorith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deth[11000];
int dp[11000][25];
int vis[11000];
int head[11000];
int cnt;
struct node
{
int v,nxt;
}edge[11000];
void add(int x,int y)
{
edge[++cnt].nxt=head[x];
edge[cnt].v=y;
head[x]=cnt;
}
void dfs(int x,int u,int dep)
{
dp[x][0]=u;
deth[x]=dep;
for(int i=head[x];i!=-1;i=edge[i].nxt)
{
int v=edge[i].v;
dfs(v,x,dep+1);
}
}
void Mul(int n)
{
for(int j=1;(1<<j)<=n;j++)
{
for(int i=1;i<=n;i++)
{
dp[i][j]=dp[dp[i][j-1]][j-1];
}
}
}
int LCA(int x,int y)
{
if(deth[x]<deth[y])//保证x的深度大
{
swap(x,y);
}
for(int i=24;i>=0;i--)
{
if(deth[x]-(1<<i)>=deth[y])//保证x的深度小于等于y,否则可能把最近公共祖先跳过了
{
x=dp[x][i];
}
}
if(x==y)//两者其中之一是对方的祖先
{
return x;
}
for(int i=24;i>=0;i--)//处于相同层,于是一直往上跳
{
if(dp[x][i]!=dp[y][i])//处于相同层,于是一直往上往下跳,直到两者祖先不相同,开始分支x与y再向上跳
//如图中的节点9与节点10,直到i=0时两者才不相同,于是x=5,y=6,再返回x节点的1层祖先。图中的节点9与节点14,i=2时祖先相同,但是i=1后面的不相同,于是x=4,y=7;i=0,但是4的1层祖先是2,7的1层祖先是3,所以x=2,y=3;返回节点2的1层祖先
{
x=dp[x][i];
y=dp[y][i];
}
}
return dp[x][0];//dp[y][0]
}
int main( )
{
int t,n,x,y;
cin>>t;
while(t--)
{
cin>>n;
cnt=0;
memset(head,-1,sizeof(head));
memset(vis,0,sizeof(vis));
for(int i=1;i<n;i++)
{
cin>>x>>y;
add(x,y);
vis[y]=1;
}
for(int i=1;i<=n;i++)
{
if(vis[i]==0)
{
//cout<<i<<endl;
dfs(i,-1,0);
break;
}
}
Mul(n);
cin>>x>>y;
cout<<LCA(x,y)<<endl;
}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