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你们永远都想在一起,却永远也不会在一起了?
1
大学的时间经不起消磨,过完暑假就是寒假,过完大一就快大四了。它不像高中,每一天都沾着糖霜。
陈深感觉十六岁的时候,太阳都不一样。只是因为和她一起在学校的走廊迎接过朝阳,也并肩看过晚边的霞光。
高中禁止男女同桌,他们却注定地第一次调座位就只隔了一条过道。那时候同一个班级,一整个学期都呆在同一个地方,所以从认识到了解,存在着一种必然。两个人都有点像经典的自我介绍里说的——你们别看我外表这么安静,相处久了你们就会发现我是一个特别开朗的人。
黎如盐在城里长大,一到下课就成了一个特别开朗的人了,她的朋友很多,下课呼朋唤友,聊这聊那的,陈深刚从村子搬到城里,一开始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聊什么,只能靠看书来化解尴尬。所以是黎如盐大方地伸出手,跟他借笔的,李锦差点就握上去了。看着他窘迫找笔的样子,黎如盐顿时笑出了声,他哪有看起来那么格格不入啊。这借了是要还的,一来二去,借笔就成了围城里面的借书,成了再次接触的理由,而且不着痕迹。如果黎如盐忘了还,陈深是不会去问的,他有种骨子里的退却。好在黎如盐对他充满着好奇,比如他的作文为什么每次都能被老师当范文念,比如他为什么那么有耐心听她抱怨,为什么晚自习他传回来的纸条上的字那么好看,为什么那天课间操明明快迟到了他还是等她,闺蜜们都跑的没影了……
除了父母,好像从来没有人那么真心对她好。
真正的恋爱似乎是不需要告白的,彼此欣赏,彼此了解,不确定时的各种猜测成了最甜蜜的部分,一个相互凝视后的吻,两人从此难舍难分。
2
有时候难,并不代表不会。
高二分文理科,黎如盐还在开玩笑说要违抗父命,跟着他去学文,陈深忙说不,心里却很知足,哪怕只是说说罢了。他们的青春还没有传说中那般叛逆。后来楼层变了,教室变了,原本以为不会流动的人也换了一轮,一年的时间,像琴弦越弹越松,弹不出原来的歌了。可是那时候的分开,不是因为不爱, 陈深只是觉得这种距离有点远长了,雾里看花看不透她了。他想成为细腻和体贴的人,就在她直言说累时决定要分离,为了彼此更好的未来吧,他写道。
黎如盐看到纸条后,心有些抖,像猛然遗失了两年的生命。抽屉里一堆堆的纸条,他送的杯子,他写字用的笔,他喜欢的歌,都还在,它们是时间里沉淀的美丽。
晚上她去找陈深,提出几条他根本做不到的要求,一如开始的开朗和明媚。陈深当然拿她没办法,心里暗暗想这才是他们原来的节奏啊!嘴上却不甘放弃,说着鸡汤般的话,叫她还是专心学习,黎如盐不听,继续无理取闹,上课铃这时候响了,对话还没有完结,故事却已经完结了。
第二天,第三天,以后的很多天,她没有再来找过他,他才知道:黎如盐从来只负责开头,没跟她签约,就不播第二季,也不会再有一支笔让她愿意还。
3
直到高三暑假的时候,因为高考录取这样的大事,黎如盐在网上找了他,问他分数,又主动说出自己分数和想报的大学,又聊了很多之前没能聊明白的事,那个下午,一整个的太阳撒下来,像冬天与夏天久违的温暖,陈深兴致勃勃,却忘了中间还隔着一个秋,直到最后她说有了新男友。
那一些说不明白的事本来可以不说明的,说明白了,连个念想都没有。
后来大学,偶尔上课会收到她的消息,这时候他眼睛里还是会笑,也不多问多答,往往简短几句,她就又不回了,起一个小火苗,你的火燃不燃都不是她的事了。
所以感情的事很奇怪,有人点火,有人烧,最后都是岁月负责熄灭它。
大四的时候,她无意谈起自己都分手一年了,陈深心里还是雀跃的,好像每个青春里都有一个人,叫人没有一刻不想她,可以远远望着,可以轻轻唱着,余生陪伴。这次他还是不露声色,不过分,不越界,她却没有再无端消失,两个人可以聊一个晚上,最后还会互道晚安。晚安,记得高中第一次跟她说晚安时,她声音里悦动的惊喜,那时他们刚知道晚安就是我爱你,爱你。
于是大四毕业的时候,两人见面了,以前也是大概一年见一次,吃喝一顿就什么故事都没有发生,他不否认每一次都期待着有故事发生,就像这次一样。
4
夕阳里,陈深转过身,眼泪都差点掉下来。
黎如盐的背影逆着光,一步三回头,眼神里不知道藏着什么,不舍和离去恰到好处的像这些年来陈深一直陪在她身边。好像再也不会有人像他对自己这么好了。
可是他们永远都不会在一起了,从跑到公交车上,发现只留了两个座位,中间隔着一条过道,两人面面相觑,谁都没有开口说话,最后却都又选择坐下的时候,陈深彻底地知道了。这一趟车,如果他们想赶上,就要隔着这永恒的距离。这距离不再是初见时那样,有一只笔就可以跨越,也不像分开时那样,稍微丢下面子就可以跨越,时间列车驶过后,它有了更宽的繁复。
有些事情是能写在那些年的纸条里,永远被留存的,有些事情也像那些烧了又熄灭的火,春风吹又生,可是终究有一片地方被烧毁,死去,没有希望。
他们没有在一起了,却至少还像朋友一样,远远关心,远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