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高敏感特质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总是很在意别人高不高兴,希望周边的氛围和谐亲密,害怕冲突和矛盾,一有风吹草动就马上缩回自己的壳里,向内归因。一旦感受到对方的不满,或者害怕引起对方的不满,委屈求全,不敢表达自己的诉求。
很多人觉得内向高敏感的人属于胆小怕事的那一类,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怕别人不开心,害怕冲突,甚至出现矛盾了也假装看不到,听不到。最擅长使用的冲突处理策略是逃避冲突,转移话题,不敢正面面对它。其实这也是一种能量低的表现——说明缺乏足够的能力去处理超出自己预期或不在自己控制范围的事情。潜意识需要事情可控,抗拒变化,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感总是比一般的人要更强烈许多,这阻碍了对于新鲜事物的尝试和体验。并且抗拒一切未知的矛盾,和谐的关系会给他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最关键的是高敏感的人总是可以透过语言信息敏锐的感受到非语言信息,这是种优势也是种劣势,因为高敏感所以能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无法被理解但又希望融入集体会让高敏感的人更排斥自己的高敏感特质,从而带来自卑、消极、恐慌和焦虑。当能感受到这些情绪时,会向内归因成是不是自己不够好,为什么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所以潜意识里总是在寻求外界的肯定和别人的接纳,来说服自己是有价值的。
对于很多高敏感人来讲,只要大家都开心,一团和气,那么自己就没问题:我的情绪可以自己消化。渐渐自己的需求就变得被人忽视。在职场上,对上,不敢发声,即使感觉委屈,也会把自己的诉求吞到肚子里,逆来顺受的完成上级完成的任务;而对下,给别人安排工作,即使是分内事,也可能会因为对方的情绪,或者害怕被拒绝,影响关系的和谐,而默默的自己动手做了减轻彼此的负担,俗称烂好人。出去吃饭,点菜从来不会表达自己的喜好,无论别人点什么都说好,最后变成再也没有人问你想吃什么。似乎表面看起来云淡风轻,其实情绪一直被压抑到了潜意识,直到意识到自己的不甘。于是,这种付出变成了被伤害,而谁都不感受不到这种潜移默化的心态变化。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到了某个极限点后,会选择开始彻底封闭自己的某些感受,自我保护,变得强硬,慢慢学会拒绝。这个阶段的表达方式会比较生硬,情绪化,戾气很重,有些冷漠。同时也会发现释放出自己真实的情绪,不会出现自己恐惧的后果,比如关系彻底破裂,反而因为有了边界,自己的需求得到了尊重。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
第二阶段是“面目可憎” ,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恼怒。此时,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们可能就会无动于衷:“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虽然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我们还心存疑虑。因此,我们的态度也就显得生硬。
第三阶段则是“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此时,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还发现,人与人相互依存,损人无法真正利己。
全然的接纳,才是改变的开始。
高敏感是一种特质,并不是一种缺陷,高敏感的人有着更高的需求和高共情力,似乎和他人不一样,看起来不太合群,且对于他人的要求比较高。
如果家有高敏感的孩子,会比一般的孩子对于父母有更多的需求,更高的要求,对于父母的情绪稳定性和耐心会要求更多。对于陌生环境和陌生人,陌生事物的适应时间会更长,这是一个别人眼中胆小的孩子,他对于安全感的需求会更高。因为向内归因更容易自卑,而只看到悲观的那一面,就更需要父母的鼓励和引导他看到积极的那一面。
当一个高敏感孩子的父母会比较累,高敏感伴随着敏锐的感受力,情绪的波动会是常态。其实,性格特质本身并没有优点和缺点,只有特点,放对了位置,用对了情境的都会是优点,但对于父母是个很高的挑战。高敏感带来的是高共情力和感受力,这类孩子对于艺术会有更高的天赋,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理解比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