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给父母的5分钟早教课》第一辑 思路篇 第三章 )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个题目容易引起歧义。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物品,他将来的成长不是我们所能规划的,他的人生也不是我们父母有权利去规划的。就像一朵花如何开放,有它自己的生长在里面,我们无法去规定他何时以及怎样的开放。而我们有义务也真正要做的是,去给予他应有的阳光、空气、雨水和富饶的土壤。用一个合适的环境,陪他一起结出各种璀璨的花朵。并且感恩自己是如此幸运,能够陪伴他一起经历这个幸福的过程、
那之所以要说这样一个话题,就涉及到一个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区别了。我在这里所是指我们在孩子幼年时,该帮助他形成怎样一个优秀的人格基础,以利于他将来去有效的自我应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追求自己的幸福。
所以,不能简单的说我们想要一个乖的孩子,或者一个勇敢的孩子,或者一个善良的孩子之类,因为前文说了,我们没法替他成长。
我在这里呢,会引入一对概念,叫做内控与外控。
什么叫外控呢?顾名思义,外控性的孩子往往会根据外部反馈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总体而言是被动的行为模式。别人希望他怎样,他就去怎样或者在反过来不去怎样,外表偏向于依赖,顺从,迎合,或者相反非常叛逆,而在这些外表下却又会隐藏着消极,自私,不自信,无责任感的情况。他们要么极其顺从,要么极其倔强的对抗。显然我们不希望孩子身上有太多外控的因素。
而内控型的孩子则学会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明辨是非,积极主动,乐于学习交往,不怕挫折,坚强而友善。当然,我在这里所指的内控,并非说一个人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而是说他懂得对外部的世界有自己的是非善恶判断,然后采取相应的行为,不是不假思索的去迎合。
一个典型的内外控区别的例子,就体现在孩子跟人打招呼这件事情上。我们在日常和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很明显可以感受到。同样被要求跟人打招呼的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明显会出现两极分化。有一些孩子变得不爱跟人打招呼,而有一些则相反,特别热情。那么在家长几乎同样的要求之下,为什么会产生几乎截然相反的结果呢?
其原因在就在于,我们引导孩子懂礼貌的时候,把他引导到了外控还是内控的道路上。简单来说,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懂礼貌,但并没有引导让孩子感受到礼貌交往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时,那么礼貌就对于孩子而言变成了一个外部命令的苦差事,最初在强令下勉强做到(而且这种强令往往只是出于父母要面子),一旦有机会,很快就会被他抛诸脑后了。这就是外控式的培养。
而一个越来越懂礼貌的孩子,毫无疑问,他在过去的礼貌实践中,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微笑带来别人的反馈是令人愉悦的,得到的表扬是真诚的,他会判断得出礼貌这件事情真的会是我自己想要的。他自然更愿意去做,那怕偶尔得到不佳的反馈,也不影响他坚定自己的想法。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内外控的区别培养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除了我们需要耐心的沟通与引导以外。我们还需要甄别父母指令的目的性。当你要求孩子礼貌时,真的是出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还是仅仅是出于在外人面前有面子呢?相信我,你的孩子足够聪明,他知道你的动机是否单纯,会用他的行为来回应你。外控主导的孩子往往产生于过于包办或过于严厉的家庭。而往往产生于开明且有时间陪伴孩子的家庭。
我们在接下来的话题里,都会贯穿着内控与外控的主题,下一章我们来一起探讨纪律与规则的养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