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和R先生定好了晚上去看场电影,是一部我俩珍藏许久却都不愿独享的战争片。也是蛮有趣,一部平常的战争片竟不小心被平时的忙碌一路升华成“浪漫剧”。但可惜最终还是因一通电话而夭折。是一位很久不联系的大学同学打来的,虽然我们同在一个城市,但也仅止于逢年过节时的几句寒暄,并不十分亲密。电话那头语气有些沉重,欲说还休,但在零零碎碎的言语间我似乎发现了所谓的全文关键词:婚姻不幸。兴许是我见的太多类似的事,也大概清楚类似事发的原由。我没有过多回应她的问题,只是试图给她稍许安慰,尽管此时的安慰对于她来说并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或许我没有给到她想要的,又或许她正在思考。最后她提出想晚上和我见面聊聊。我有些犹豫,甚至想象到了她想要和我说些什么。正当我犯愁如何婉拒时,旁边一直“偷听”的R先生凑到我面前摆出OK的手势。就这样,我被一个熟悉和一个不熟悉的人同意了。放下电话,我问R先生为什么她会找我?他坐在沙发上,头也不抬的猥琐笑道:我只想知道晚上你给我做点啥好吃的补偿我。就是这样,R先生总是喜欢驴唇不对马嘴的回应我,而我也表现出一贯的作风:切…
晚上,我如约到了要见面的咖啡厅,见她还没到便随便找了个靠窗的双人桌坐下。咖啡厅不大,但也安静别致,零星的几桌客人也都很少言语,似乎来这里只是为享受这份幽暗霓虹下的谧静。估摸着七、八分钟的样子,她来到了。虽然都已是不惑之年,但看起来她比我要精致的多,黑色绣花旗袍,外加一件皮草,活脱脱一个有钱人家的夫人,只是脸色稍显蜡黄。突然脑子里冒出一个奇怪的想法,这么多年我家R先生竟然从未嫌弃过我的“邋遢”,虽然“邋遢”有些过分,有些不准确,但意思还总是那个意思,因为我自诩是一个不懂得收拾自己的人。简单寒暄几句后便各自坐下。
刚开始,也许不知从何说起的缘故,她稍显得有些不自然。我俩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时不时抿一口咖啡杯来缓解彼此的尴尬。我试探着说到:电话里似乎感觉你最近的状态不太好。她微微一怔,虽然是惊讶的动作,但我却感到她是在同意我的说法。慢慢的她打开了话匣子,从她和她老公相识、相恋、再到结婚、以及婚后生活,从日常的琐事、婆媳关系、再到她老公的公司破产,而每一部分大多是讲自己的辛苦与不幸,甚至讲到下辈子一定不会再结婚,一个人过更舒服。刚开始,我尽量设身处地的感受他的描述与情绪,但慢慢的我的思维变得有些麻木与无力,或者说无力招架更准确。因为似乎她所遇见的人和事都在和她作对。她讲了很多,动情处甚至可以看到眼睑下的欲滴之泪。我很少插嘴打断她的话,偶尔配合着应和一下,看来我并不是一个称职的聆听者。兴许她看出了我回应的很少,沉默了一会说到:“如果一段婚姻不能给自己幸福,是不是就该到离婚的时候了?”我有些惊讶,但又似乎并不奇怪,对于她的问题。我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不可以回答的问题,太多因为别人一句话而导致婚姻破裂的案例,虽然一句话还不足以从根本上导致事态的恶化,但至少是有导火索的嫌疑。我思索了片刻,回应道:你觉得我们和咖啡店老板的区别是什么?她眼睑上撩,瞅了我一眼,有些茫然,但又没说什么。我接着说道:“我想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来这里是为了喝咖啡,咖啡喝完了也就走了,也许永远不会再来,所以店对于我们来说无足轻重。而老板不一样,我们喝完了,他会接着给别的顾客煮,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当然也许有一天这家店入不敷出,甚至倒闭,但相信老板会尽最大努力来制止这样的事发生。”她似乎没太明白我的话,又似乎对我的话题并不感兴趣,我没有再说下去。她又继续讲她的故事,大概过了半个小我们钟便散了。分开时,我感到有些抱歉,因为她还是有些不开心。
回到家里,R先生正在翻箱倒柜找着什么东西。我没有理他,只是沙发上做了一个葛优躺。见我有些低落,他一边继续翻找,一边说道:你先休息会,等我弄完了再给你释放负能量。我知道他一旦找起东西来总是没完没了,索性起来去洗漱,至少可以边做事边等。但其实也不算刻意的、认真的等。我躺在床上还在想着那位大学同学的事情,不一会R先生进来了。我有些迫不及待的想和他絮叨下晚上的聊天内容,而他也似乎早已摸清了我的底细,还没等我开口便往床边的凳子上一坐:“请开始你的演讲”。于是我就开始东一句西一句的把晚上聊天的内容拼凑在了一起,现在想想毫无条理,但R先生似乎听明白了。然后他移用了《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也是相似的。我有些疑惑,不该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吗?他接着说:原话是基于客观条件来说的,而当下多数婚姻的不幸不都是由于人的主观因素引起的吗?无非就是一个“私”字。
我有些明白了他的话。他接着说:也许你同学和他老公最初的婚姻目标就不一致,又或许都一致,只是彼此都想让婚姻服务自己。我反问道:如果两个人最初的婚姻目标不一致,那为什么要走在一起呢?何况他们都是有头脑的知识份子,这些还看不懂?R先生接着说:当两个人恋爱时,是带着目的进行的,所以目的未达成之前一般都会展现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但婚姻就不同了,是需要妥善经营,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同婚姻所带来的新角色以及伴随角色的责任。举个例子,婚姻就像一个蓄水池,如果双方都只想从蓄水池中,甚至对方的水袋中讨水喝,迟早会有水尽干枯的一天,结果可想而知。但健康的婚姻就不一样了,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在享受池中甘甜的同时,也都在共同努力注水入池,涓涓细流,绵而不绝。而且这样的婚姻通常是柔软的、善良的,在互相成就对方之余又能够泽被他人,在撑起自己的小家的同时更会照顾好他们的大家。说的再直白一点,婚姻中的两个主体如果都太过于自我,片面的认为组建家庭是为了给自身谋幸福,那结果往往会与初衷背道相驰,都想避风,谁当港?我翻过身趴在床上,没有再说话,虽然我知道R先生说的是对的。也许我还有点小私心,始终认为一个搞化学的不应该比我这个学文学的人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不知什么时候外面下起了雨,看着先生熟睡的面孔,我若有所思,但又不知所思为何物。可能还是在思考同学的事,先生的话。的确,婚姻始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甚至可以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而之所以被忽略,兴许和“物以稀为贵”有关吧。我试着用手机在网落上搜索一些对婚姻的评论,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甚至不乏带有“毒鸡汤”的嫌疑。当然,也有像毕淑敏先生那样有趣的描述:婚姻长久的条件一是知道彼此银行卡的存款数字,二是能在一张床上相处融洽,三是能够愉快地进餐。淡然一想,又何止三个条件,我们能说出第四个、第五个、甚至几百上千个。但这些条件终归都指向了婚姻的同一个点:经营,而且是充满柔软、善良的经营。
是的,婚姻不是做减法,而是做加法,不管是对哪一方,又或是哪一方的原生家庭。文末,还是希望那位同学能够重获婚姻的幸福,重享婚姻的甘甜,是主动的获得,而非被动的。
结束语:完笔前,突然想把之前和同学谈到的咖啡店老板的话题解释完。婚姻就像这家店一样,有的人只是顾客,只为了品尝“咖啡”的新奇和给自己带来的满足而进入了婚姻,当没有了咖啡可以继续满足自己的时候,也就想着要离开了,婚姻也就随之完结;而有的人在婚姻中更想做咖啡店老板,他们一边尝试各种手段做出美味的咖啡,努力用心的去经营,为自己也为他人。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自然而然的能够获得和享受自己辛劳付出后的果实—幸福。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婚姻的“咖啡店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