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心灵上的痛苦,却用杀死身体的方式来了断红尘。
这算不算是错杀?
寒露节气甫至,老天就变了脸。冷雨凄风,吹得柳条零乱狂舞,留下满地的残肢断臂。
我的一个曾经的来访者忽然给我发来微信,说她又想要自杀了。
这是一位多年前的来访者,有中度抑郁倾向,咨询访谈过程中曾提到过自杀的念头。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已经有所好转,又能在生活中找到开心的事情了。
我很清楚抑郁倾向的人会有反复,或许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件会成为扳机,引发他们曾经的糟糕感受。
即使没有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他们依然可能会萌生不想活下去的念头。
话说回来,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谁还没有冒出过几次自杀的想法呢?
按照弗洛伊德老先生的理论,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在都有着生本能与死本能两种驱力。这是两种方向截然不同的生命动力。
我们不能把生本能与死本能简单地理解为生与死。
这里的生本能,是一种向上的、积极的、建设性的能量状态;
而所说的死本能,不是对于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对于生之状态的反向动力,是一种消极、下沉和破坏性的力量。
很多人错误地理解死本能,于是便在生命的低能量状态之下把死本能付诸了行动,即真的杀死了自己。
其实,自杀者内心的意愿并不是真的要杀死自己,至少不是杀死全部的自己,只是想杀死那个不被自己接纳的部分。比如痛苦的自己、无能的自己、绝望的自己、找不到爱的自己。
多年前我看过一部日本的影片,叫做《完全自杀手册》。里面介绍了各种自杀的方法。
这部影片改编自一本有着同样可怕名称的书。据说后来此书被禁。
我很惊异于这书作者的创作动机。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自杀率极高的国家,2017年世界上90个国家自杀率排名,日本高居第六位。
那么拍摄这样的影片,是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那些潜在的自杀人群,还是会相反,形成某种可怕的心理诱导?
我们暂且不去评论这部影片的编导与拍摄者的心理动机。
我们先去研究一下死亡。
死亡的话题非常之大,为此著书立说的哲学家与思想者甚众。我们在这里不妨选取一本书上的观点。
《埃及生死之书》。
该书在《死亡的真相》这一章节,对于死亡时刻的描写是:
“我感到天国正贴在大地上,我在这二者之间,透过针眼呼吸。”
这本书把死亡的原因总结为身躯与灵魂在结合过程中存有障碍,“这些障碍在某个时空可能会‘发作’或‘兑现’,以使灵魂在障碍中获得解脱。”
也就是说,如果身躯与灵魂之间的关系相处得不好,灵魂可能弃身体而去,自顾去寻找演化与回炼之路,以获得新的再生。而身体,只有孤单地面对和接受死亡的来临。
这种观点与心理学立场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当身与心不能合一,甚至发生冲突时,心灵的痛苦往往由身体来承担。
我们被纷乱的思想所困扰,就可能发生头疼;
我们心情不好,胃就可能不舒服;
我们有很多话表达不畅,可能胸口发闷;
我们在精神上对自己不满意时,就可能会杀死自己的身体。
或许,灵魂对于身体似乎存有某种程度的歧视。
美丽的灵魂,需要好看的皮囊作为依托。
当身体老朽不堪或不再有活力之时,灵魂就弃它而去了。
可见我们的灵魂,对身体不是真爱。
而我们自己,对躯体的爱也是不够的。
不然的话,为什么当我们心情恶劣、对人生感到绝望时,要去伤害甚至杀死自己的身躯呢?
心灵层面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拿身体来作替罪羊,是不是太不公平?
叔本华在其论述自杀的文章中说,“当生活的恐惧超过死亡的恐惧,那么这个人就会立即了其终生。”
一定是这样的。
自杀是一种逃避。从生的痛苦逃往死的解脱。
当活着成为巨大的痛苦并且达到难以承受的极限之时,选择死亡就终止了这种痛苦。
两害相权取其轻。
或许,死亡本身也有着极大的诱惑力。
所以才会有视死如归这样的成语。
而自杀,就成为一种主动的回归之举。
让我们回到《完全自杀手册》。
我们可以把它翻译一下。
不是由日文翻译成中文,而是由书面语言翻译成心理学的象征语言。
什么是象征性语言?
就是直接指向生命原初状态的意象。
比如,“天国正贴在大地上,我在这二者之间”。
那个时刻,天与地隆重合一;“我”融入天地之中。
这才是视死如归。
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回归。
《完全自杀手册》上列举的各种死法,其实都是象征性的表达。
比如自缢,翻译成心理学语言,象征着头脑与躯体之间被卡紧,也就是理性与感性、道德与欲望、思想与情感之间被卡住。
如果用心理学的方式去处理大脑与身体的关系,而不是用一根带子了却红尘,说不定生命就会向我们展示另一番场景。
省下三尺白绫,重新续写人生。
从高高的楼顶举身坠落,扑向大地,象征着扑进母亲的怀抱。
注意这个扑的动作,急切而果断,惨烈而决绝,带有某种成分的不满与报复心态。
而那些投身于水中的人,同样是回到母亲的身体中,但他们回归的是子宫与羊水。他们想重新变成胎儿,与母亲融为一体。
这样的人或许在母子分离期存在问题,同时也象征着他们是渴望重生。此生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失望,期盼从母亲子宫再次出发,重来一次。
……
我这里就不再继续列举种种自杀方式的象征意义了。
列举太多恐被人误解,以为我如同《完全自杀手册》的作者那样,在进行不良的暗示和诱导。
我想说的是,任何一种自杀方式,其实都有着破解之法。
当你能够从各类方式中,用象征的思维读懂其背后的深层心理动机与需求,则完全可以去尝试以心补心、以爱养魂,就不必去选取终止生命的做法了。
象征是美妙的,也是智慧的。
我们的人生被各种象征所充满。
请记住,死亡的象征是回归,而不是终结。
一位基督徒曾经对我说,人生很短,但灵魂之路很长。
让我们欣赏一下歌德的《游子夜歌》:
群峰
一片沉寂,
树梢
微风敛迹。
林中
栖鸟缄默
稍待
你也安息。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天可以安息下来。
安息。
安静地歇息。
生命停止于某处时空,
但灵魂还要准备去往新的修炼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