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思考,快与慢》共读活动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主动的人。主动去买书阅读,主动去做工作,主动去锻炼身体,主动学习课程等等,虽然主动的事情总是断断续续进行,但依然认为自己很主动。今天是共读第二天,又一次被深深打脸——原来我的主动都是"假主动"。
大学之前,受到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好好学课本的知识,课外阅读书被老师家长认为是闲书。到了大学,思维的开阔,意识到阅读对一个人自身的重要性,自己便慢慢的去开始阅读。电子书,纸质书,不断的进去到我的世界。大学期间,虽然没有像俞敏洪那样读几百本,但断断续续也读了不少,也是宿舍里读的最多的(那时偶尔心里也有些小骄傲,认为自己没有浪费太多时间)。
可是,比别人读的多了些又怎样?成绩照样没有别人好,见识也没有别人多。有时候也怀疑读书的意义。偶然间看到三毛的一段话,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这是以前记录下来的,现在复制到这边。如果让自己说出来,真的想不起具体内容)于是不再去怀疑,只管去读书。其实自己不知道何时真的能如文字中所说,读过的书会显露在气质里,谈吐上,或许自己读的太少太少。
听了大大对阅读的分析,也对三毛的话重新有了思考。
主动,只是阅读的开始,开始之后呢?怎样去读,怎样让主动性保持下去?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只是埋着头读。高兴了就多读点,不高兴就扔一边,书架上的好多书都是只看到了开头,没有看到结尾。甚至有的时候越来越往后读,会觉得是种任务,读完最后一页心里是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终于读完了!"就更别说去认真的写一写书评,反思书中内容到底给自己带来什么。或许这样的阅读,就算自己读了上百本,也不会达到三毛所说的境界。
跟着大大共读《快思慢想》,自己在慢慢重新建立阅读系统。
阅读,要保持主动性,要有对象感和目的感。要有读书的方法,要运用相关工具去阅读。
读一本书,到对这本书进行探求,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什么书,这本书在讲什么,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怎么读,读的标准又是什么(涉及到的工具有:信息处理模型,黄金思维圈,检视阅读等)。
阅读,或者说学习任何东西的时候,必须要与自己的认知产生关联,这样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阅读,要有自己的决策原则,不能别人说什么书好,就去买什么书。对别人有用,对自己不一定有用。要做出理性的决策,要看看它是否能使自己的边际成本递减。
很喜欢永澄老师说的:不要关注当下投入成本多少,重要的是将成本在未来递减,收益未来递增。
在这个知识迅速传播的时代永澄老师告诉我们:读书不要着急,不要着急,慢慢来,慢慢来。
自己有个小比喻:自己大步向前走,走的过程中,发现有的人在对几块铁皮敲敲打打,有的人在背着风筝一样的东西,跑来跑去。对他们的行为自己有些疑惑,但是无心停下来询问。一直急匆匆往前走。走着走着,回头去看,已无他们的身影。心里窃喜:自己真聪明,他们已经被我落下一大截。但是就在沾沾自喜的时候,发现他们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骑着电动车,有的开着汽车,甚至有的开着飞机,一个个超越我。原来自己才是那个最愚蠢的人。
跟着大大走,一直被打脸,第一次这么心甘情愿被打,而且还主动要求打脸,自己也是醉醉的,也欢迎更多的小伙伴加入打脸队伍(ノಥ益ಥ)
——2017.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