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 公众号, ID : 蚂蚁跑呀,文责自负。
路过蛋糕店,孩子说想尝尝今年的月饼,进去一看好家伙,今年的月饼可能真的要吃不起了吧。一个流心口味的月饼13r,三个组合价33r,看了看后,回头跟我吐吐舌头说,妈妈,我不吃了。
一方面庆幸在钱方面,对娃的教育,另一方面也确实有点心疼现在的孩子对用钱的清醒。
不过,一改往常的放下就走原则,我拿起三个月饼,告诉娃,没关系,妈妈有券可以放肆一下。
娃在店里开心的转圈圈,店员也在一旁忍不住笑起来,说,其实我们自己也不舍得买店里的月饼。
回去路上,娃问我为什么这次怎么大方了?我回答,这是年初发的过节福利,当时就想着先存下来,等我们家小馋猫想吃时再拿出来,这不是刚好用上了。
普通打工人,一个月收入4000多在我们三线小城已经很不错,再花13r买一个鸡蛋大小的月饼多少是下不去手的。
我的工资一直是拿不出手的,不过,好在一些福利待遇还不错,逢年过节会有些贴补,发一些礼品券。
拿到后,我都会分类归置一下,比如留着给娃买零食的、日常快消品的、还有我热爱的小金珠的等等,放在包包的夹层中。
就像这次的月饼券,平时娃吃蛋糕面包这些,都是在楼底下的小店里面买,不会特意跑去连锁店用券,主要原因主要还是价格差距。券一般都是用在价格偏高,或是给家人定制生日蛋糕的时候。
物价上涨的离谱是一回事,能不能消费得起是另一回事,之前我也有分享过一款西点网红小贝售价在10+,成为蛋糕刺客,引发很多人共鸣。
存钱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但从来不会因为要存钱而苛求自己一直挣扎在清贫线上,偶尔的满足感反而更能激发我对存钱的热情和坚持。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正反馈,拿到想要的结果才是坚持的意义。
就比如,我存券这件事情,在很多同事眼里都是不太理解的,不过每次关键时刻拿出来的感觉比拿到就花的感觉更棒。
消费降级不仅仅只影响到了我,身边人也在控制消费,以前每到工作日下午,朋友们都在各种晒自己的下午茶,现在不管工作日还是休息日,都是静悄悄的一片。
最喜欢喝星爸爸的姐妹,开始改喝瑞幸了,这两天又告诉我其实库迪也可以,而且只要8.8一杯,比瑞幸还便宜1.1r。
能从姐妹嘴里听到这样的比价分析,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之前是月光也要把这钱花在精致生活上,不是每天的星爸爸就是下班后的小资生活,周末不是在spa就是在打卡网红店。
就像我自己,放弃每天的奶茶打卡后,一个月至少省了600r。
每个月我都会给自己找一天时间出来,创造出“0元挑战”日,在这一天不进行任何消费,起初,我会觉得很不自在,比如接娃放学时总会惯性的想去给娃买个零食垫一下肚子。
后面慢慢习惯以后,出门都会背上一个特别大容量的包包,除了带上充电宝、纸巾、水杯、雨伞四件套意外,我还拿着面包等零食,尤其是周末送娃去上课,我还会放上一盒切好的果切。
现在娃看到我拎着大袋子出门,就会习惯性的把自己的玩具一并塞过来,说这样自己就不会老想着要去玩具店了。
不能完全做到不消费,每月拿出一天时间体验不花钱,足够让人感受到不被金钱束缚时的通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