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尽管我们大部分人当时认为,自己做出的行为反应是恰当的、切实的,但其实还是有待思量的。通常,某种情境触动了念旧的情绪和过往的记忆,让它们完全渗入到了现在,并影响我们对眼前事物的看法。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就不再是基于当下而发的了。
【感悟】当事情发生,心里开始进行判断并产生初步定论的时候,如果能够瞬间自察,问问自己是如何得出这个定论的,自己的意识是如何一步步地根据从何处得来的观念推理出来眼前的结论的,当然这并非一日之功,但若能做到,相信能很大程度减少事后后悔的可能。
~
【摘要2】过度的反应其实就是因为过往的经历和未经思虑的不成熟情感所激起的。换言之,我们还没有完全明白那种影响我们做出反应的因素,就已经做出了行为。有时候,我们的情绪太过强烈,导致根本无法思考。而有的时候,有些情绪不可能逃避,但不快的情绪总是会让我们不再去认真思考整个事件的过程。
【感悟】情绪过度强烈,以致于不能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你以为你思考了,但其实那是带着情绪的妄念,不是理性的思考。
~
【摘要3】每一个人潜意识里都会对某些东西非常敏感。也许,我们童年时受到过惊吓、打击,遭到过批评和拒绝,如果我们无法抵抗自己情感记忆的侵袭,就应采取防御措施。
【感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敏感地带。人际交往中,了解自己的敏感地带,可以一定程度避免被人挑拨;了解别人的敏感地带,可以一定程度减少冲突冒犯。
~
【摘要4】情绪内敛型的孩子通常不引人注意,直到他们表现出情绪失落或头痛、胃痉挛等症状时,人们才会关注到他们。即便到此时,成人也不是很清楚,孩子的这些症状其实与内心情绪相关。
【感悟】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多身体上的问题,都是典型的“心身疾病”,把“心”字放在前面,是因为心理问题在致病因素中占了主导地位,而身体上的反应,只不过是心理问题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罢了。比如王凤仪老善人说的:怨伤脾,恨伤心,恼伤肺,怒伤肝等……
【摘要5】通过你的父母亲应对压力和问题的方式,也是了解你的相应行为方式的途径之一。你遇到问题,父母告诉你的做法通常也决定了你应对压力和问题的方式。你所学到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主动表达还是藏在心里,也都是影响你行为的因素。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浮于埋怨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影响,却不能冷静去剖析具体是原生家庭中的哪个部分是如何对自己产生影响的。这是一种遗憾。如果我们能从原生家庭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么,无论原生家庭带给你的更多的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影响,都应该是一件值得感激的事。
【摘要6】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强烈的情绪是完全合理恰当,甚至能对人有所帮助的。通常,我们的情绪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展现的信号。
【感悟】Bingo。情绪是一个中性词,它如何为你所用,决定了它的词性——褒义,或贬义。
【摘要7】任由自己做出过度反应,就要承受其导致的最糟糕的后果,因此也不能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最终,我们就总是重复这样的过度反应,而不是汲取经验教训。
【感悟】任由自己的过度反应,后果很严重。伤人一千,自损也八百。
【亲子互动】一起用完早餐,蒲先生要出差,出门前对小一说:
“爸爸要出差两天,后天回来,爸爸不在家的时候,请妞妞要照顾好妈妈。”
小一思考片刻,说:
“……可是我也需要照顾怎么办?”
“那妞妞和妈妈就相互照顾吧,好吗?”
“好的。”
早餐后在家里打扫卫生,小一非常认真地跟我说:
“妈妈,如果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请一定要告诉我哦,我可以帮妈妈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清空柜子、摆放物件、清理垃圾……,小一和我一起忙碌了大半天,这种感觉真好。
【感谢】感谢刘坦老师为大家精选了共读的书目,好开心有更多小伙伴一起加入共读的行列。感谢肖老师上午3个小时的读书讲经。感谢蒲先生努力工作为我们创造美好的生活。感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