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
道是一种规律,看不见,摸不到,也不是就一定应该以“道”来称呼,“道”有可能是个符号,只是老子以道的名字来阐述,道德经第一章真的非常晦涩难懂,甚至连背诵都觉得困难,研究了几篇不同的释文,还是觉得难以理解,所以自己推敲,感悟,思考,借鉴,自己写出自己能理解的注释。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大道如果用常理可以说的明白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可以为其命名的规则、事物,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定义。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空灵虚无,代表的是道的本质状态;被命名的事物、规则是道的具现化形态,是万物发展形式的体现。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所以处于虚无状态的时候,用来观察空灵虚无的奥妙,已经有其定义事物,用来观察其本质和规律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无和有都源自于道,都是道的体现,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不断感悟玄妙的本质,就能发现万事万物的真正奥秘。
另有一个意境,我在各种渠道搜集释文的时候发现,古人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如果把“道可道,非常道”标点重新标记为“道可,道非,常道”,会好理解很多,因为更偏向于存在事物的思维,没有那么神秘,大概意思就是,对也对,错是错,对也不对,错也是对,像是哑谜,但是本质意思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万事万物本身是没有对错的,存在即为合理,只是观察者以自身的角度去定义对错而已。
举个例子,干旱下雨是好事,洪水爆发就是坏事,这些都是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去判断而出的结论,但是自然界这个时间就该发生这样的事,从道的角度分析就可能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