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越来越感觉,社会风气变了。准确些,还得用我前几年说到的一个词:“戾气”——越来越重。简单的来说,你说一句话,有人能怼你十句。
你表达一个观点,就有人骂你“有病”“脑瘫”“别来污染空气”;你排队等电梯,后面的人催你快点上;你开车稍慢,旁边的司机就要给你摇下车窗来一段“脏话rap”...一套操作下来,感觉仿佛每个人都随时准备拔刀对线——礼貌、理智和沟通,只存在于小学课本里。你能说这就是人性之恶吗?我以为,并不能就这么简单概括
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环境催生的戾气,也是时代情绪的侧写。
2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高压+高感知”的社会。每天醒来,打开手机,铺天盖地的信息灌进来:战争、裁员、诈骗、内卷、塌房……再夹杂着别人买房、买车、结婚、生娃、财务自由的炫耀帖,分分钟把你的自尊和心情揉搓得一团糟。最可怕的是:你明知道生活不容易,却没地倾诉;你积压了一肚子的压力,却没人懂得你。那怎么办?只能骂出来、怼出来、喷出来。哪怕对象是无辜的路人、网友、同事甚至自己最亲近的人。戾气,从来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是积压过度后的出口。再加上,现在网络发达了,猫猫狗狗有了手机也都能上网了。网络匿名性,就放大了“恶的冲动”。很多人,在网上说的话,是现实里不敢说的。在虚拟空间里,身份被隐藏,道德被放假,情绪被无限放大。有人把网络当成了发泄场、审判场、战斗场,一个陌生人做了什么不重要,我只是想找个机会打人。于是你会看到:一个女孩晒自拍,就有人说她“骚”、“浓妆艳抹”一个普通人分享遭遇,就有人骂:“你这种人就该倒霉!”戾气,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变成了一种“群体狂欢”,而“讲理的人”反倒成了“不合时宜”的异类。还有一个深层原因,我们不得不说:资源感知的极度不平衡。房价高、内卷重、物价涨、工资低、机会少……人人都像在抢一张桌子上最后一口饭。这种不安和焦虑,会在潜意识中把别人当成了“竞争者”或“对手”。比如:看到一个人成功了,不是祝福,而是酸:“他肯定是走后门。”看到一个人失败了,不是同情,而是爽:“活该,谁让你装逼。”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和善意,被挤压到极限,只剩下“你死我活”的本能。这不是恶,而是集体性的不安全感。
3有人可能会说,我咋没感觉出来戾气重呢?你别着急,下面的几个场景你有没有听到、见到、甚至遭遇过:·网络骂战常态化:不看内容,看立场,不讲逻辑,只讲阵营。一言不合就拉满火力,互骂开战。·公共场所冲突高发:抢座、插队、逼车、碰瓷……一句不顺,现场就能上演“街头变脸”。·情绪控制力下降:动不动破防、崩溃、对人翻脸,哪怕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毒鸡汤”横行:什么“别讲道理,赢就对了”“老实人活该吃亏”“善良没有用”……仿佛阴狠才是时代主旋律。·自我合理化戾气行为:“我脾气差怎么了?”“社会就这样,不咬人就等着被咬。”如果上面的事情,你发现时不时出现在身边时——大概率要小心了,或许不小心就会成为泄压阀。
4问题就来了,如何避免自己陷入戾气当中呢?简单的,有能力的就RUN,有牵挂、能力欠缺的呢?一句话:不被戾气拖着走。我这不是在劝大家做圣人,而是在说:你有选择。首先,面对戾气,不对线。
不是懦弱,而是清醒,别和情绪上头的人讲逻辑,别和没有规则的人谈规则。你真遇到二愣子,他能豁出去,你能吗?你真放得下身后的这些人事物吗?更重要的,少上网找感受,多回到真实生活里寻找意义。网络再吵,饭还是要吃,觉还是要睡;与其在线骂战,不如线下读本书,见个朋友,这种感受才最真实。当然了,一个社会的戾气,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凭一个人熄灭。我只是说,觉得对生活还有依恋,就可以选择:不去制造,也不去放大。这时代已经够难了,
希望大家都能长点心,认准方向而不要为难无辜的人。